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情感 >

假性亲密,正在侵蚀这一代年轻人的婚姻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村上春树说:“人生下来就是残缺的。”

 

大多数的我们,都带着这份残缺进入亲密关系。

 

渴望从亲密中获得圆满。

 

可又正因彼此的残缺,让本应幸福的亲密关系千疮百孔。

 

“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迁就他,容忍他,他却觉得理所当然。”

 

“我很想得到他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总是看不到我的需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成了例行公事,就像陌生人一样。”

 

“很多事我明明讲了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说白了就是不够爱我。”

 

让人不由得怀疑:

 

在这世上,我们真能拥有好的爱情,好的婚姻吗?

 

在回答这个疑惑前,我想先与你分享米粒的故事。

 

 

01

你爱我这件事

我总是不信

 

第一次见面时,米粒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要怎样才能相信他真的爱我,真的在乎我呢?”

 

白净的脸上,满是忧愁。

 

她跟丈夫相识7年,结婚已有5年。

 

却始终对这段关系感到不安、焦虑。

 

理性上她知道,丈夫很爱自己:

 

他会记住结婚纪念日和她的生日,还会为此精心准备,满足她想要的仪式感;

 

他给自己买东西会嫌贵,不舍得,给她买东西却从不在意价格,只管她开心;

 

每每发生争吵,他也总是会先低头,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拥抱气头上的她……

 

可被感性“笼罩”的她,总能揪出那些看似不爱的细节:

 

放袜子、摆鞋子、随手关灯这样的小事,她说了不下10遍,丈夫却总是记不住;

 

她的不开心都写在脸上了,丈夫却读不懂她的情绪,只是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

 

过年回婆家时,她希望丈夫能花更多时间陪自己,丈夫却常常陪在公婆身边……

 

每到这时,她的脑海总会冒出一种声音:

 

“如果他足够爱我,在乎我,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话,满足我的需求,为我改变呢?”

 

然后,不断地向丈夫寻求一份“确认”:

 

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

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

 

时常爆发的猜疑与考验,让丈夫变成了快速回答爱与不爱的机器,把这段婚姻变得越来越拧巴。

 

类似这样的困境,在亲密关系中,并不少见。

 

除此之外,还有下意识回避关系、喜欢却不敢靠近、过度依赖等困境。

 

在种种状况下,我们会因关系双方的冲突而痛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但亲爱的,那不是你的错。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之所以无力,或许是因为我们对它的认知产生了“扭曲”。

 

所以,想要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好。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亲密关系?

 

 

02

到底什么

才算真正的亲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正的亲密应具备三个要素:

 

依赖、独立与冲突。

 

依赖,是安全感。当你感觉到有压力,想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在自己身后。

 

独立,是边界感。在亲密关系中,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工作与生活。

 

而冲突,是亲密关系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调节边界的有效工具。

 

真正的亲密,是敢于依赖,敢于独立,也敢于冲突的。

 

我们能彼此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关注对方的感受,逐渐敞开心扉,直到无话不谈。

 

可惜的是,在中国,大部分的婚姻,都被困在了假性亲密,无法走进真正的亲密。

 

一个是因为传统思想中“百善孝为先”的观念。

 

让我们接触到的亲密,常常不是平等的,而是在父母之下的。

 

另一个则是因为,我们对亲密的认识,常跟幼年与父母等亲人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

 

这些原因,导致我们对亲密的认知有所“扭曲”。

 

首先是依赖。

 

以米粒为例,她呈现出来的“依赖”是——

 

希望丈夫能时刻关注自己,听自己的话,能为自己改变。

 

依赖被“扭曲”成了共生与控制。

 

而这一切,在她的童年是有迹可循的。

 

从小父母给她灌输的想法是:“你要听我话,我才会爱你。”

 

当她表现得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时,他们就会通过恐吓或责怪来调整米粒的行为。

 

这种在原生家庭中体会到的“亲密则意味着控制”的体验,在米粒走进自己的亲密关系时,就会被唤起。

 

接着是独立。

 

在幼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我们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遏制的。

 

养育者由于所在年代的限制,可能没办法真正理解到心理学定义的“独立”,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

 

他们用着传统的方法去“爱”新时代的你。

 

也就分不清自己与你的边界,忽视你的表达与抗拒,对你的生活大包大揽。

 

当独立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养成,我们在进入亲密关系后,也更容易分不清彼此的边界,过度依赖或过度侵入对方。

 

最后是冲突。

 

在幼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冲突,常常是被压制、回避的。

 

当我们试图去表达时,父母往往一句“你不孝”就能压下去。

 

内心的愤怒和痛苦没法输出,压制到最后,我们只能逃离或不得不爆发。

 

这样的我们,在进入亲密关系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冲突。

 

也许还会为了避免它,谨慎地回避掉一些重要或敏感的话题。

 

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接纳与信任并没有随相处变久而增多。

 

关系也许就会卡在那,然后慢慢恶化,最后终止。

 

很多时候,关系一近,两个人都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时,就会有未知、危险的感受出现。

 

冲突随之而来,带来各种各样的失控以及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能直面并跨越它,我们的亲密关系就更具修复力,能够更长久地走下去。

 

我们也能在这段真正的关系中得到成长,收获幸福。

 

 

 

03

如何挣脱卡点

走向真正的亲密?

 

很多时候,无法走向真正的亲密,是因为我们都不了解,也不敢展露真实的自己。

 

也就不清楚,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究竟被卡在哪了。

 

与其在这样痛苦的环境中继续当受害者,不如想办法让自己“活”过来。

 

你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首先,试着了解和接纳自己。

 

即了解你的自体,读懂你和自我的关系。

 

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就会陷入被动。

 

比如,米粒过去总是委屈自己,想尽办法让父母满意。

 

结婚之后,她也把这份付出感转移到丈夫身上。

 

然后,因为对方看不见自己的付出,生出计较、埋怨。

 

两人的关系也没法更进一步。

 

其次,培养心智化的能力。

 

发展自己曾被滞后的自尊感和自信感。

 

当我们迷茫或痛苦时,“跳”出来看看自己:

 

“我是因什么而痛苦?我是不是想要被回应?我可以向谁表露自己?”

 

这样,我们就能在亲密关系中滋养出安全感的依赖,而非控制感的依赖。

 

然后,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容器”。

 

可以是兴趣爱好,可以是挚友,也可以是你新交的朋友。

 

通过与“容器”长期互动中得到的支持、鼓励、包容和疗愈,照亮自己身上一直被忽略的优势和力量。

 

最后,直面情绪化,学习在僵局中对话的能力。

 

这确实很不容易。

 

冲突来临时,我们会有很大的压力。

 

那些情绪太过于淹没,甚至让我们感觉到失控。

 

可如果因为害怕而回避的话,我们将永远无法跨过这道坎。

 

试着去面对它,在冲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

 

当某一天,你能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谈论冲突,你们的关系将更进一步。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力量,比如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地给你建议,教你怎么在亲密关系里更自在从容。

 

每个人的经历、问题的根源都是不一样的。

 

更关键的是,找到你被卡住的点,将潜意识意识化。

 

“我到底困在哪里?我是怎么让自己陷入这种无法享受亲密的困境里的?”

 

找到这一部分,你也就拥有更多的能力和意愿去引领对方看见并理解自己。

 

就像米粒。

 

在我的帮助下,她看到自己焦虑背后的根源,以及那些童年时没被好好回应的时刻。

 

她开始思考自己在这段婚姻里,与丈夫的互动方式。

 

也理解了自己没有被看见的难过,所以将所有的期盼都投射在丈夫身上,期望他能看见、疗愈自己。

 

咨询结束后,米粒推倒了彼此间的那堵“墙”,两人变得更亲密。

 

至今,两人都很恩爱。丈夫也一直支持着她,与她共同守护着这个家。

 

这便是心理咨询的科学之处。

 

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被卡住的部分。

 

然后,在这段安全的咨访关系中,滋养出足够的安全感,并收获专属于你的方法与体会。

 

愿你能真正地走进亲密关系,创造属于你的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真正的亲密关系,既能够互相依赖,又可以彼此独立,亦不惧怕冲突。

 

拥有安全感,敢于展露真实的自我,是亲密关系的基石。

 

在安全的咨访关系中获取关系的安全感,才能打破屏障,真正走进彼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