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情感 >

2种说话方法,「教」出别人怎么对你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伴侣、亲子与职场同事间,该怎么说话,才能让彼此关系变好,而不是紧张一触即发?心理专家黄启团提示,要检视自己说话的语言,因为语言可以影响对方的行为。

在我接的个案中,婚姻困扰占了很大比重。不久前,我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案主。她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婚姻状况。毫无意外,她也像其他案主一样,在咨询时以诉苦作为开场白。前20多分钟,她一直在数落丈夫各种各样的不是,这样那样的问题。她的语调中透露着愤怒、悲伤,还有委屈,说到动情处,还夹杂着抽泣声。显然,这段婚姻对她而言充满痛苦。

我耐心听完,然后平静地问她:「听你这样说,这个男人确实很差劲。我很好奇,当年你怎么会选择嫁给他?」

她很自然地回答:「当年他可不是这样的。」

「你没嫁他之前,他挺好的,对吗?」我反问道。

「是的。」她说。

「自从你嫁给他之后,他渐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对吗?」我接着问。

「是的。」她的回答仍然肯定。

「这些年来,你是如何把一个好男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我这个问题一出口,她呆了一瞬,马上反驳:「明明是他自己变成这个样子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没有理会她的反应,平静地重复刚才的问题:「你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不错的男人,对吧?」

「对。」她的声音里有一丝慌乱。

「自从你嫁给他以后,他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对吧?」

她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是的。」声音透着几分怯意。

我再问:「那你用什么方法把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她冷静沉思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这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形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跟某位在婚姻中伤透心的妻子或丈夫重复类似的对话。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那些在婚姻中伤痕累累的妻子们[丈夫们] ,他们总是把婚姻的责任推给另外一方。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案例。

我的一位学员,他结了2次婚。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把前妻和现任太太先后送进了我们的课堂。

在前妻的眼中,这位学员是个「烂人」,因为他把所有的心力都给了工作,并且脾气急躁,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动手打人。她万般无奈下,只能黯然结束婚姻。

「在家里他什么都不做,在公司是老板,在家里还是老板,我根本不是他的妻子,只是他的佣人,我真后悔嫁给他。」这位离婚女人曾忧伤地说。

可是,这位「烂人」在他的现任太太眼中却是另外一副模样。她说,她的先生虽然工作忙碌,但只要有空就会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陪她一起过温馨的家庭生活。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一个超级负责任的男人,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婚姻,他都愿意承担起来,他那么努力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位妻子说起丈夫时总是情义绵绵。

我好奇地向这位男士求证,究竟哪一个丈夫才是真实的他。他面露尴尬地说:「她们说得都对,前妻说的是从前的我,我太太说的是现在的我,我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我学习了心理学。」

我当然知道心理学会改变一个人,但我相信他的改变不完全是因为心理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跟他生活在一起的那2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负面的话,勾起负面的思考与行径

为什么同一个男人跟2个不同女人相处时,会是2种模样呢?诗人约翰.唐恩[John Donne] 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一定会受身边人的影响,也一定会影响身边的人。因素当然有许多,而「语言」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现在,请你不要去想一只白猫,不要想一只有长长尾巴、正在偷吃鱼的白猫。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否是就是那只长着长长尾巴、正在偷吃鱼的白猫?

会说话的人会说到让人心生欢喜,不会说话的人能说到人心如死灰。这是因为语言能够引发我们神经的某些反应。不信,请看下面的场景:

· 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是否是又在想那个女人?」

丈夫想的事本来跟女人没什么关系,但被妻子这样一问,只得在脑海中努力搜刮某个女性了。

· 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啊?」

孩子的校园生活本来挺开心的,为了回答妈妈的问题,他忍不住就会想:对啊,今天谁欺负我了呢?然后本来早已遗忘的某件不痛快事件就浮现于脑海。

· 一位老板对员工说:「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本来充满信心的员工,被老板这么一问,眉头一锁,马上思考起工作的困难来,原来满满的干劲悄然没了踪影……

这就是俗话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没有人提白猫时,你并不会主动去想白猫,可是当你听到「白猫」这个词,头脑中就会不自觉地想到白猫。

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人总是对你说:「你敢打我?你试试看?」说得多了,某一天,你可能真的会抡起拳头砸过去……

所以,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2个说话技巧,就可以让对方变好

语言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神经的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我着重谈其中2点:话语的「指向性」和「框架」。

1. 善用话语的指向性:指出你要对方改变的方向

有些事情你不说,别人不会去想;可一旦说了出来,人的神经就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你所说的那些事情上。前面提到的4个场景就是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话语的指向性有一个小秘密,即人的潜意识无法处理否定词。好比,不要想「白猫」,虽然我让你不要去想,但你的头脑根本无法区分否定词「不要」,于是大脑会直接出现白猫的图像。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人们经常会心怀好意却做了坏事。好比考试前,很多父母带着关心去提示孩子:「宝贝,今天不要紧张哦!」但「不要紧张」恰好引发了孩子的紧张。

那怎么办?让话语专注于正向意义。好比,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宝贝,放轻松哦,我相信你。」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轻松」上。

这一点并非现代人的发现。早在《大学》中就有论述。《大学》开篇讲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这3个字特别有智慧。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描述词,「明德」就是一个人本身拥有的好人品。这句话说的是:教育的根本,就是发现一个人本来便拥有的美好人品,并弘扬开来。

怎么实现这一点呢?明朝心学开山祖师王阳明给了一个方法:「致知己」。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有知己的,如果你不去召唤它,它就会一直在体内甜睡着。内在的知己就好像一个在打打盹儿的人一样,期待着我们去唤醒。

「长这么大,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当一个人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即使他眼里正含着泪水,脑海里想的却是曾经最欢愉的那个片刻。这就是话语的魔力。善用话语可以让人「明明德」、「致知己」;不善用话语的人,则会引发冲突和暴力。

2. 善用话语的框架:划出想要对方思考的范围

我们的话语会把别人的思维框定在某个范畴里,从而引导对方只能在你设定的范畴里思考。例如,如果你到广东地区的餐厅吃饭,服务员首先会问你:「请问你喝什么茶?」这时你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被框定在「茶」这一范畴,你想到的可能是铁观音、普洱、龙井等不同种类的茶,因为服务员的问话设了一个品茗的范畴。

如果说指向性是一个点,那么框架就是一个面。除点,我们还要思考话语带给我们的面。所以,当我们给话语设置正向的框架、正向的范畴时,同时也就暗示了对方做出正向的反应;反之,当我们设置一个负向的框架时,对方也会被引导做出负向的思考。

好比说,有些女人喜欢对老公说:「又打算去哪里鬼混啊?」老公本来没有打算出去鬼混的,但老婆的话却给老公的行为设定了一个范畴——「去鬼混」,老公可以选择的只是「去哪里鬼混」而已。如果这个老公真的出去鬼混了,不正是这位「愚昧」的老婆推动的吗?

好好说话,教会别人尊敬自己

了解话语的指向性和框架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面提到的那位男学员,在前妻眼中是个「烂人」,在现任太太眼中却是良人了。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2位女士的说话形式不同,男人的表现自然也会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如何尊敬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如何爱自己,有的人则教会别人如何伤害自己。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话语的指向性和框架两个特点,带给身边人的感受就是如沐春风,暖意融融,我们的生活自然越发美好、惬意。

怎么用呢?举几个例子。

· 夫妻关系中

老婆对老公说:「老公,我希望你能对我更好一点。」这句话的框架是老公一定要对老婆好,老公的选择只能是「怎么好」。

· 亲子关系中

当孩子面临挑战时,父母可以这样问孩子:「宝贝,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件事呢?」这里的框架是孩子有方法处理好这件事,于是孩子就会被暗示在方法里面去寻找解决之道。

· 职场中

老板对员工说:「你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呢?」这里的设定是老板相信员工有能利巴事情做好,员工努力的方向是「更好」。

每个人的内在是多面性的,有天使、也有恶魔,至于被唤醒的是哪一个,就看身边人用什么话语去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注定会影响世界,至少是身边的小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据说柯林顿与希拉蕊某次在一处加油站加油时,发现帮他们加油的工人是希拉蕊的前男朋友。柯林顿得意地说:「看,如果你嫁给这个男人,你可能就得在这里做一个加油工了。」

希拉蕊不愧是一个政客,她的回应犀利而智慧:「如果我嫁给他,那么今天的美国总统就该是他了。」

这虽然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道出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道理: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所以,别再羡慕别人的老公老婆了,好的伴侣都是经心培养、调教出来的。愿你从今天开始不再去诉苦、指责身边的人,他们变成今天这样,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劳。如果你希望他变得更好,开始学习吧,从说的每句话开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