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情感 >

怎么摆脱斯德哥尔摩效应的控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这样一种既可悲又可恨的情感,它不仅会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和依赖心。甚至还会出现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产生情感,甚至能结合生活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作斯德哥尔摩效应。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摆脱斯德哥尔摩效应的控制?让我们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斯德哥尔摩效应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一旦底线被突破,那么这个人就会变成可以被驯养的。

人质情结

又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或人质情结、人质效应。是指受害人对犯罪者产生情感,对于施与自己暴行者,受害者会将恐惧转化为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下意识的以为施暴者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甚至会极力维护施暴者。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感造成受害人对加害一方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者。

感受到生命和心理上的威胁

一个人相信会对自己的人身或心理上的有威胁的时候。是斯德哥尔摩的诱因,这样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可见的暴力人身威胁;另一种是间接的恐吓:比如说你永远都不能离开我,以前离开我的都没有啥好下场。不那么容易被识别的(常见)威胁:你这么差,除了你不会有人要你了/ 外面没有比我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全世界只有我对你最好,别人都会伤害你。

接受施虐者的小恩小惠

受害者在努力寻找一切希望,这些小恩小惠可以是任何东西。劫持情形下,让你活着就已经是“大恩大德”;而在一段虐待的关系中,尽管施虐的行为一如既往,你充满了“理解”和“希望”。但这些所谓的理解和希望,都不过是受害者本人为了避免精神崩溃而出现的自我欺骗的谎言。

受害者主动与外界隔离

受害者往往觉得自己在关系中如履薄冰,因此不得不完全按照施虐者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这时候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只会使施虐者招致更多的被虐待。所以受害者会主动地隔离自己,与其说受害者在和施虐者结盟,不如说,施虐者在试着隔离开那些会使自己遭受更多虐待的来源。

受害者被迫主动丧失摆脱危机的能力

施虐者往往会使得受害者觉得无比愧疚。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中,产生的影响就像“钟摆”。即便受害者有机会离开,受害者会觉得恐惧、愤怒、甚至仇恨,而之后,他们会开始觉得愧疚、羞耻、焦虑不安。这非常容易使得他们转身回到那个被伤害的情境中去。而每一次放弃,并不意味着是“理性”的结果。多半是在当下情境下选择的生存策略。

怎么摆脱斯德哥尔摩效应的控制

不要评价受害者

站在局外,我们很容易去评判“受害者”看起来“蠢得无可救药”。而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达:我要努力先活下来。如果我们回去看看会发现,越是畸形的环境,越是使得人们产生(外人看起来)“奇怪”的应对方式。如果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陷入同样情境的时候,做出相同的选择。

理解受害者的逻辑思想

每次和受害者的联系,都会使得受害者被攻击的可能性高一些。受害者不是在躲避或者拒绝你。他们是在躲避引起被虐待的可能性。固定一个时间电话或者会面,只谈一些猫猫狗狗。你的唯一目的是,让受害者知道,当他们决定求助的时候,你在这里。

给受害者分辨和救命的空间

给受害者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受害者感受到,无论他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支持。不要因为他们没有马上改变而让他们觉得我们抛弃了Ta。不要轻易伤害施虐者。在改变尚未发生的时候,伤害施虐者只会增添受害者的负担。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都是自己的错造成的,如果不跟你诉苦,施虐者就不会受伤了!

改变是个过程。给予这个过程开始以空间和时间,并提供稳定的支持。而当这个过程开始,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会充满反复曲折。请抱持、并耐心等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