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万名的访谈者中,每当聊到为了某件事而感到后悔,必定会出现的话题就是:「我在这方面其实做得不好」、「我到现在还在检讨那件事」等失败经历。
其中,最让每个世代感到后悔莫及的,就是「结婚」。
导致的原因很多,例如:婚前没察觉到一些生活习惯的差异、因成长环境不同所形成价值观落差、对另外一半恶言相向、与对方家人的相处,或是外遇及性生活等问题。
总归来说,大抵可分为以下六种:
[1] 家事、育儿的分担比例
[2] 配偶的教养水准与成长环境造成彼此个性不合
[3] 沟通的方法
[4] 金钱与时间价值观不同的龃龉
[5] 与对方父母的相处
[6] 育儿观念的差异
这些经营者与商务人士在谈到失败经验时,相较于工作上的挫折,对婚姻的懊悔更显沉痛。回顾整个人生,突显了一项事实,婚姻的维持是决定未来好坏的关键。
婚后的点点滴滴,并不是婚前可以预测的,相信有不少人后悔着「结婚怎么跟我当初想的不一样」。而我也从一万人的访谈中归纳出两个结论:「人生最后悔的决定莫过于结婚」,以及「结婚是影响人生的最大关键」。
正因为有那么多人为了同样的理由感到后悔不已,更让我深深觉得在这些事端当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夫妻法则」的真谛。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婚姻圆满才写这本书。想当初我们夫妻俩也和其他人一样,差点走上离婚一途,直到无意机会听到过来人悔不当初的沉痛心声,就像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般,让我们即时觉醒并努力维系这得来不容易的婚姻。
不过,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因为结婚而使人生越发顺遂的最佳范例。实际上与婚前相比,我在婚后的工作与生活的品质确实变得更好了。
结婚不应该只着眼于两人个性合不合的问题,重点在于将婚姻视为让人生变得更美好的课题,并且进一步思考如何永续经营。
这篇文章将彻底为各位介绍我从一万名婚姻失败者的痛恨经历当中,淬炼及学习如何经营婚姻的「实用处方笺」。
1、不应该总是把工作当借口
这样的懊悔以男性占多数。
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妻小与家庭,一旦积怨已久,便形成了离婚的主因。丰年离婚在近30年来增加了八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出在只专注于工作而忽略家庭的男性身上。 目前45岁以上的男性中,有不少人是以全心投入工作为优先,希望用稳定的收入为家庭带来幸福,就算要牺牲部分的自己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对上班族来说,超时工作、牺牲假日、责任制加班等,已成了现今社会的常态,即使想要好好珍惜家庭,也无法轻易抛下十万急切的工作马上赶回家。身为家庭的支柱,自是要竭尽全力,但是只顾工作随之而来的后果,不仅会造成夫妻间缺乏沟通,陪伴家人的时间与心力也会愈来愈少。即使是双薪家庭,夫妻间多少较能互相扶持与谅解,但也不能理所当然地因过于繁忙,而把「工作」视为人生的第一顺位。
如果硬要将工作与家庭陈列出优先顺序,大部分的人一定会拿工作当借口。例如:因为「工作太忙」,没办法花心思规划家族旅游;因为「工作太累」,无心检查孩子的回家功课等。若要辩解,人总是有一大堆「自以为办不到的理由」。
其实,婚姻生活才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尽管「工作」与「家庭」两者难以获得平衡,只要随时提示自己,养成将两者「相提并论」的习惯就能够。
以雯雯为例,她就是非常厌烦丈夫的「借口」,才会在将近50岁时选择离婚。
当时儿子正准备升学考试,她希望丈夫能以问答的方式,出一些题目帮助不擅长社会科的儿子加强复习,但因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的丈夫却一口回绝:「这个我做不来。」
另外,为了家族旅游而询问丈夫的工作状况,得到的回答尽是:「我不晓得公司的路程能不能配合。」但是,当雯雯安排与朋友的家族一起高尔夫旅游时,丈夫却又一派轻松地参加,使得他在雯雯与儿子的心目中,成了一位「不愿与家人出游,但听到有高尔夫可以打,就兴冲冲跟来」的人。
从上述例子来看,也难怪雯雯会认为丈夫不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没空参加家族旅游,根本只是嫌麻烦而将工作当成借口。如果不能把工作与家庭相提并论,最后一定会用各种理由来当挡箭牌。
话虽如此,有时候却真的是无可奈何,疲惫到无法思考的境界。同样都是繁忙的上班族,为何有人可以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获得平衡?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最大的技巧就在于,不要「只顾工作」。至少维持一周一次或隔周一次,定期与家人沟通交流的习惯。即使平时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中,到了周末若能拨出时间全心陪伴家人,相信能消除家人心中日积月累的不满。
我认识一位40代的上市公司老板,据说他是以周末假日不谈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家人做为交换条件,恳求妻子周一到周五让他专心工作。其实,对公务如此忙碌的他来说,挪出假日时间也相当不容易。可是,当他开始不再拿工作繁忙当借口,且定期陪伴家人之后,逐渐得到家人的体谅,了解他是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反而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越发紧密。
想要减少夫妻间日积月累的怨怼,最重要的是不要找各种理由来搪塞,并且定期抽出时间来沟通。这不需要每天进行,只要夫妻两人能够谅解彼此的状况,相互配合即可。
2、当初应该多分担一些家事
家事问题是造成夫妻吵架原因中的第一位。
家事的分担,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先生来说,如果从小到大没看过自己的父亲或爷爷做家事,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认为煮饭、洗衣、打扫、育儿全都是妻子的工作。他不是有意不做,而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使然,相对的,也使得问题更难以解决。
另外,有许多男性在婚前信誓旦旦地说:「这些家事我差不多都会」、「我愿意帮忙做家事」,婚后却只负责倒垃圾而已。
为什么男性普徧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我从一万人的访谈中发现到一件有趣的事,这些男性一般都有「打如意算盘」的玄妙心态。
不愿意继续分摊家事的男性往往有着大男人主义,认为自己是「赚钱养家」的人。即使是夫妻两人都有工作,彼此也能互相合作,可是这种自尊心仍旧让他以一家之主自居。
先生在心里打着如意算盘,觉得自己每天工作累得半死,还要负责倒垃圾,已经很不错了。不仅认为倒垃圾就算是「分摊家事」,甚至还觉得自己的负担变得更大了。
也有许多人心里想着要倒垃圾,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去,最后在妻子的敦促下忍不住发火,夫妻两人便因为对方说话带刺、态度欠安而严重争吵。
积怨已久的家事问题是造成离婚的最大因素。解决之道并不是强迫先生做家事,而是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互相分担。
能够顺利分摊家事的夫妻究竟是如何达成共识的呢?
从过来人的访谈中不难发现,成功案例都有一套明确的「规定」,借此渐渐提高先生做家事的技术水准。
除采取分工合作或是轮流负责的方法之外,如果能事先确立分担的理由,就可以避免规定流于方式。
以双薪夫妻为例,可以规定先生负责洗衣服,次数则是一周两次。
至于煮饭,也能规定先回家的人负责准备。先生若是不擅长做菜,为了减轻负担,夫妻两人无妨以手机沟通,由妻子决定菜色,先生只要煮好饭、简单准备一下主菜的食材就好。
也有夫妻为了应付紧急或忙碌的情况,特别设置了「例外规定」,结果效果也相当不错。
一旦以繁忙为借口,规定就会逐渐形同虚设,因而,夫妻俩可以试着制作类似「免死金牌」的小卡片,利用卡片换来捶背等服务,并且采取收购制,遇到实在不想做家事时,就把卡片卖给对方,让彼此都能开开心心地服从规定。
如果能有一套公平的轨制,男性应该也会乐于服从。
分担家事的技巧就在于事先建立明确的规定,让彼此难以用借口推脱责任。
刚开始或许会有些辛苦,不过,这些能顺利分担家事的夫妻们都强调,等到做家事的技巧愈来愈进步时,就会发现新的生活乐趣。
3、婚前应该多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不论性别及年龄,「个性不合」均名列离婚原因的榜首。
但是,夫妻两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契合。很多人误以为夫妻之所以能结婚应该是彼此个性相合,事实上,这是因为对对方的好感,使得容忍度提高所予人的误解。
既然双方决定结婚,应该多少已经清楚彼此个性的契合水平。可是,为什么直到婚后才懊悔「跟原本想的不一样」呢?总结一万名过来人的失败经验,我归纳了一个结论─与其说是个性不合,真实的原因其实是价值观的不一致。
说得精确一点,也就是不够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与个性一样,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致。即使对于工作、教育、哲学、道德等价值观是一致的,金钱观却未必相同。因而,在不同方面总会有「一致」与「分歧」的部分。
如果一昧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与认知,不只会造成对方的心理负担,当积怨到达临界点而爆发,即是两人宣布仳离的时候。并且问题往往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所形成,当事人总是等到对方递出了离婚协议书,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维持家庭生活圆满,要像处理工作一样不断调整,需要的是无止尽的磨合过程。在彼此磨合之前,必须先了解对方坚持的信念。
以30代的小七两夫妻为例,由于父亲是公司的负责人,她从小便在优渥的环境下成长,而小七的先生家里则是在商店街开餐馆的。
两人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当初决定走上红毯时,据说小七的母亲曾给予忠告:「你们两个的生活水准差太多了,结婚以后会很辛苦。」但小七对于母亲的忠告完全不以为意,直到孩子出身了,才惊觉母亲说的是事实。
小七是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环境下长大,所以只要看到可爱的衣服或孩子想要的玩具,都会想买给孩子。因而,总是被丈夫责骂:「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东西!」
而对丈夫来说,小时候如果有想要的东西,只能一直忍到生日或圣诞节才能拥有。这样的成长过程反应在育儿态度上,使得丈夫认为不可以养成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浪费习惯;也不可以太宠孩子,必须教导他明白忍受。
这就是「成长环境」所酿成的差异。
若恶意解读的话,丈夫在小七眼中是个「吝啬鬼」;而小七在丈夫眼中则是个「败家女」。有些夫妻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妻子节俭,先生浪费。
诸如此类,由于金钱观的差异造成夫妻失和的例子多不胜数。也因为这个缘故,才有那么多人悔不当初:「应该要在婚前多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才是」。
但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没有认清对方的价值观」,而是对彼此的价值观「了解不够透彻」所致。
后来小七改变了做法,在购物前会主动跟丈夫商量,也会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把丈夫可能会有的顾虑先说出来。例如:「孩子想要买这个,可是有点贵,可以吗? 」以询问的口吻试问时,丈夫的态度也一八○度大转变:「是有点贵,既然他喜欢,还是买吧!」
其实,丈夫不能认同的是小七不跟他商量,间接强迫接受她的价值观。
但是,在小七主动与丈夫沟通到最后点头定案的过程中,决定的依据不再是单凭任一方的判断,而是身为一家人所彼此磨合而成的共识。
在婚姻生活中,绝对不可以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没有经过磨合,迟早会因为某一方不堪压力而爆发出来。
4、必须保有私人的时间
不论30代或40代,最令人懊恼的就是无法妥善安排时间。
特别是婚后,许多人常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左右了。已经被工作占去了多数的时间,还得额外分担家事,这使得大部分过来人均表示,不能拥有「私人的时间」,是造成无形压力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许多男性表示,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拥有自己的时间,否则,长此以往就会萌发「牺牲」的负面情绪,将对夫妻生活形成阻碍。
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坚持保有自己的时间,一定会影响到另外一半,所以双方必须事先沟通才行。这对双方而言都非常重要,以便能在转速飞快的繁忙生活中稍作喘气。
有孩子的夫妻更需如此,时间几乎都奉献给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因而,婚姻能圆满的技巧就在于尊敬彼此的时间,才能携手共度漫长人生。尽管在另外一半的眼里,拥有个人时间感觉就像在「逃避现实」,但对当事者来说却很宝贵。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理解自己有多么需要这短暂的空档。
为了获得对方的信任,无妨定下规矩,并在其余时间帮忙分担家事。既然问题出在时间的安排,这么做也能减少另外一半对于保有个人时间的不满。
从过来人的访谈中不难发现,能够保有私人时间的夫妻,往往都十分擅长享受生活。他们的共通点是在家里也能事先规划路程。
以职场为例,有的人不仅工作效力高,还能为自己忙里偷闲安排假期;有的人则是从早到晚不歇工作着,不只无法休假放松,也没有显着的工作成果。
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能替自己安排假期的人,不是临时决定,而是事先就把假期规划在的路程里。如果总是心里想着「如果有空的话」,将永远也无法挪出自由时间。若能提早决定,自然会想办法安排工作、调整路程,让自己如愿以偿。
如果已经习惯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早、午、晚」,便能把星期6、日分红六个时段。举例来说,有人或许想在周末好好睡一觉,因而,星期六上午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即使有了孩子,也要能设法满足彼此的需求,例如,星期六上午是丈夫的个人时间,星期昼夜晚则是妻子专属的时间。
另外,就连家庭主妇也需要拥有私人的时间。有的夫妻因而立下了规矩,将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三晚上定为妻子的「无家事日」,由丈夫负责包办所有家事与照顾孩子。
这些都是过来人的生活智慧。实行时必须注意到一个重点:临时起意的决定,到最后一定会敷衍搪塞,必须互相沟通好并定下规矩,事先将它安排在路程里。
话说回来,却是有个方法虽不值得鼓励,但可以在关键时刻把它当作最后的弹性。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招还有不少人用呢,那就是「假装假日缺勤」。
只是当另外一半处境为难时千万不可使用这招杀手锏。不过,在此也必须和各位老实说,实际上有许多大忙人为了不让自己累垮,会选择在假日假装出门去上班,借此保有让自己喘气的空间。
5、若离不开自己的父母,将无法成立真实的家庭
不论是男方或女方,有不少夫妻因为选了一个离不开父母的配偶而只好选择分居,使得夫妻关系变冷淡,甚至走上离婚一途。
许多人往往在婚前只感受到对方很孝顺父母,直到婚后才发觉事态严重,因此累积不少牢骚。由于婚前较难察觉到这一点,因而很容易悔不当初。
女性对男性最大的不满,就是自古以来的「恋母情结」。丈夫比起在乎自己更在乎母亲,不论大小事,都要逐个请示父母。这些看在妻子的眼里,难免觉得丈夫根本就是还没断奶的孩子。
婚姻本是一种社会契约,双方通过社会认可确立彼此的夫妻关系时,也如结婚誓词中所说的:「无论病痛或健康都不离不弃......」,这份社会契约立下的,其实是比石坚比海深的爱情盟约。
在步入礼堂的当下,两人都发誓不依赖他人、要恭敬对方、彼此互相扶持,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令人不解的是,丈夫却经常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里外不是人。若根据结婚誓词,先生立下的契约是凡事要以妻子为重。
敬爱父母的孝心当然重要,但不能因而不顾及妻子的感受。重点并不在于哪一刚刚是正确的,而是做为人家的丈夫,就必须尊敬妻子的感受。
另外一方面,先生对太太最大的不满,则是「外家依赖症」。有些妻子会坚持住在外家附近,完全不在乎丈夫的上下班时间,也不考虑住在较廉价的员工宿舍,使得丈夫对妻子产生不少牢骚。
如果是考量到生产与育儿,而选择住在外家附近确实方便。可是如果妻子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不仅不用工作,还一天到晚往外家跑,连晚饭都在外家吃,再外带饭菜回来给晚归的丈夫,丈夫心中的不满自然会愈积愈多。
对先生来说,结婚之后即是独立的家庭,太太当然要以自己的家庭为主。基于这份大男人的自尊心,怎么也无法认同太太婚后仍想依赖着父母、让自己乐得轻松的投机心理。
有许多男性表面上虽然同意住在妻子外家附近,但私底下却时常大吐苦水。由此可知,与原生家庭的距离远近,容易成为破坏夫妻感情的导火线。
除此之外,仰赖父母的「经济救济」,也是破坏夫妻间彼此信任的主要因素。受访的过来人均表示,从「原生家庭与金钱」方面的问题,可看出两家的等级差距与价值观,而这往往也是造成纠纷的原由。
以小凯为例,他的妻子来自富足家庭,很爱购买名牌。但小凯只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没办法一直提供高级精品给妻子。
有一天,岳父岳母送来了一笔钱,希望他交给妻子让她能去买名牌。小凯则表示自己会想办法供应妻子,坚决不肯收下。却也因而发现妻子婚后仍一直向外家拿零用钱。
双方对金钱的认知本来就不同,再加上对方父母的干与,当隔阂逐渐扩大,已经不是用沟通方法就能够解决的。对妻子来说,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认为有哪里不妥。
但是,小凯的男性自尊却因而受损,他认为应该靠夫妻两人的力量建立家庭,而不是依赖父母的救济。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使得这段婚姻维系不到十年便结束了。
对当事者来说,婚后仍与父母往来频繁,是基于割舍不断的亲子血缘,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坐下来面对面沟通,也几乎无法顺利解决问题。直接硬碰硬反而会触怒对方,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间接的方法。其中最单纯的,就是以物理手段改变居处。
最常见的例子,是丈夫为了解决妻子的「外家依赖症」,于是申请派驻海外或转调外地,让夫妻俩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生活,借此拉近彼此间的情感。除转调以外,搬到离妻子外家有段距离的地方,据说也有帮助。
只不过,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过来人之所以质疑这种方法的效果,是因为夫妻间只要明白安危与共,拥有共同的体验,脱离父母独立的问题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换句话说,不要用强硬手段要求对方脱离父母,而是应该夫妻两人齐心协力。例如:借由全心投入对孩子的教育,无形中便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如果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来克服困难,便能增加彼此的信心,一再依赖父母的结果,将永远也无法独当一面,也会破坏另外一方对自己的信任。
依赖父母本身并不是坏事,只不过夫妻之间如果能多累积「成功体验」,将能加快让两人成为生命共同体的「家族」。毕竟夫妻两人并不是从结婚那一刻就成为家族的,而是渐渐「演进」而成的。
有过失败经验的过来人在深入检讨之后,均表示若过度依赖父母,只会妨碍彼此成为真实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