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情感 >

经营婚姻,先培养爱的能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目前社会普遍晚婚,年轻世代没有信心结婚,是造成结婚率下落的主要原因。传统社会让我们太习惯直觉地认为结婚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可是却往往忽略了,其实婚姻需要具备爱的能力,其实婚姻是需要学习的。所以,与其等婚姻出现状况,才去寻求解决之道,我想,从「婚前学习」来强化,是比较正向的作为!因为,如果婚前能够有充沛的认知和准备,婚后出现问题的机率即可能降低。

当情感凌驾于道德之上

曾经有一位先生跟我诉苦:「我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也都没做,为什么我的老婆对我还是不满意?」他的意思是,他每个月都拿钱回家,也没有外遇。

现代女性普遍教育水平提高,拥有独立的经济,可以自己生活,对于婚姻的想像可能已不同于传统过往,于是,经济学家说起的「婚姻的利得和成本[Reward& Cost] 」此一概念便开始进入婚姻选择的思维中。而当结婚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经济依赖,更多的女性渴望「感情倚赖且相互扶持」的婚姻,这时,如果另外一半依旧逗留在传统社会认定的婚姻价值来相待时,她们理当会感到绝望。

德国学者伊利莎白.贝克的着作《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中说起:「当婚姻只剩下情爱,道义就烟消云散。」也就是许多现代夫妻想要将外面的世界放在一边,而从相爱中创造出他们自己的世界。

这样的婚姻是以个人化的浪漫爱情及亲密为主体,与从前视婚姻为社会轨制注重情义已然不同。可是,这样的婚姻也变得容易动摇。因为,当另外一半爱上别人时,随时可以跟你说:「亲爱的,我不再爱你了。」而「在爱情里面不被爱的人才是第三者。」这句经典台词,也就改名正言顺地进到婚姻里面。而如果婚姻的维系只剩下情感,无法保证妻子的主权;当小三随时能够用「他比较爱我」来喧宾夺主,婚姻的经营,就变得主观而困难。还要不要走进婚姻?势必成了许多未婚者对婚姻的集体恐惧。

当离婚变得容易出口

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未满五年的婚姻,离婚率最高。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离婚,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因为它可以只是夫妻双方的「谢谢,不用再联络」,可是对于有小孩的家庭,却是孩子生命「不确定的开始」。

曾经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其实我不相信白头偕老。」他的爸妈离婚、哥嫂离婚,阿公不只一个老婆,全家没离过婚的,只有未婚的他。

我能够理解他为何对婚姻没有盼愿。只是,父母离婚,并不代表小孩就会步入后尘。虽说原生家庭的经验,就像是绑在脚踝上的一条看不见的锁链,可是如果自己不想被炼子范围,其实,当你我能够「看见」这个影响与限定,即可以亲手把它铲除!

离婚,其实是处理婚姻问题的一个痛苦的选项,没有人乐意如此!因而,不应标签化离婚的个人或家庭。我们一再强调「家庭的『功用』重要性更甚于『家庭结构』!」美国的研究证实,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主如果透过:关系技巧与承诺。也就是,虽然父母离婚,但孩子知道不只有「离婚」是解决的方法,还有更多其他可能!他知道有裂痕的婚姻还是可以经营的,消除夫妻纷争的办法,还能用沟通。他也相信:婚姻仍是存在承诺与成功的可能。那么,父母的经验当然不必定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与婚姻!

老旧观念,也是压垮家庭的稻草

根据中山大学社会系传授杨静利的研究显示,无论学历高低,台湾仍有「八成」的女性是渴望结婚的。可是,传统文化观念,让许多未婚女性想婚却不得。

例如,传统社会讲求「门当户对」,即使是21世纪的台湾。人们对于婚配对象,依旧存着「男高女低」的位阶观念。事实上,杨静利的研究也显示,从1970年至今,「『女高男低』的婚配」仍不被普遍接受,教育、收入、年龄三项指标均「女高男低」的婚配比例,数值不到千分之一!这也造成当男生遇不到条件比自己「低」的女性时,只好寻求外籍配偶。

所以,纵使一对夫妻从情感出发来共组家庭,可是,门第和学历差异的潜在阴影,也可能在婚后渐渐引爆开来。

婚前学习,防患于未然

在2010年一项针对全台民众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婚姻与家庭的价值」其实仍是被台湾人所肯定的,只是「未婚者不确订婚后真的会比较快乐。」因而,没有勇气踏进婚姻。

对婚姻缺乏信心、离婚率节节上升、害怕没有能力养小孩,都是恐婚族的焦虑所在。因而,台湾政府担忧结婚率下滑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社会有没有一种支持力量,能让年轻世代有勇气和信心进入婚姻。

曾经有一位出社会工作多年的男士跟我诉苦:「老师,交女朋友好累喔~」他说,男女交往,不仅要约会,还要花时间聊天,认识了解彼此,为什么不可以就好好「去结婚」就好?

我们的社会培养出太多只会念书的成人,却不擅长人际沟通,所以,亲密关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复杂的挑战,不论是婚前或是婚后。

有太多的好男生、好女生,却没有好婚姻,这是我们倡导「婚前学习」的原由;在我的认知里,「婚前教育学习」绝对是让年轻世代提升婚姻信心、婚后能够经营好夫妻及家人关系的重要学习。

所谓的「婚前教育学习」,首如果澄清个人的婚姻信念。在进入婚姻家庭之前,理解婚姻的本质并且愿意承诺。基本上,对婚姻的承诺,分红三种:

*I want:我「愿意」一直在婚姻中,因为跟他在一起太开心、太幸福了。

*I should be:我「只能」继续跟他在一起,因为婚姻的结合是神圣不可分离。

*I must:我「不得不」忍耐这段关系,考量经济及婚姻中的名分地位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因为文化规范、社会压力等的束缚而勉强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或是因为经济等条件而进入婚姻,并等候对方会满足自己的需要及匮乏,那么我们始终会绝望,因为婚姻的本质不应该是为了填补生命中的「缺」。所以,好好思考自己装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再进入婚姻,才能时常让关系处在「I want」。

至于什么才是婚前学习的目标?我提出「婚姻CPR的概念」:

*C[commitment] :厘清自己对婚姻的想像与承诺是什么?

*P[problem solving):检视自己的沟通和冲突处理能力。

*R[resources] :当感情遭遇困难,自己是不是有寻求资源与协助的能力

***

婚姻绝对是需要经营的。理解婚姻的本质、澄清自我的婚姻想像,都是婚前最好的预备。而「爱」更是一种能力,不单单只是感觉。「体察」和「看见」婚姻中的爱,装备好沟通息争决问题的能力去「维持爱」,这些都是婚前学习的重要课题。

结不结婚,虽然是个人选择,可是透过「婚前教育」的学习,能够帮助年轻世代找回结婚的信心、学习如何让彼此更相爱。当配备齐全后再携手走上红毯,相信在婚姻的经营上,绝对得心应手、轻松许多。

「因为爱,我们学习。学习,让我们更相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