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商场,什么商品都是明码标价的,平常多少钱,做个活动就明摆着告诉你打几折,或者是买几件就有折扣。而现在却不同了,双十一活动来了,不少年轻人都吐槽“根本看不懂了”。
某宝上各种优惠券、折扣券,满多少减多少,有的券可以叠加,有的券不能叠加,还有津贴和补助什么的,弄的网友是眼花缭乱,第一次感叹,后悔没学好数学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双十一看不懂活动的优惠。
首先是平台通过复杂的活动或者说定价的规则造成消费者比价的困难。比如买一盒牙膏,现在有两个牌子可以选:一个是“20块钱一盒,买一送一”,另外一个是“25块钱一盒,买一送一”,那么显然是非常容易的;我们只需要比较在自己心目中两者的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哪个大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第一个牌子是“20块钱一盒,买一送一”,第二个牌子是“29.5块钱一盒,现在六五折,如果消费满100,再返还20元购物券”这个比较起来显然就相对困难了。而现在网上铺天盖地全都是这样的商品,看一件都要比较很久,更别提所有商家都这样玩,看一阵子就晕的不行了。
如果直接打折,富人参与起来一点都不麻烦,他自然会按优惠价购买;而如果像今年的“双十一”这样设计复杂的优惠规则,消费者要执行繁琐的活动流程,这时候富人大概率就会放弃使用优惠券。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双十一”不再简单粗暴地打5折,而要设计复杂的优惠活动了:为了防止你是没被压榨干净的富人啊。
总之消费者剩余越小,企业从消费者身上榨取的价值就越多,就越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各种各样的优惠规则,只不过是用来把我们区分为“富人”与“穷人”,以便于商家获得最大利润,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那就把规则设计的更加复杂一点。
其实有时候很多人虽然并不富裕,但是却被这个折扣和活动弄的晕头转向,实在是觉得浪费时间和恶心,干脆就不搞了,该买什么就买什么,就用最基础的津贴就好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券,都不用了。
这样商家就能赚到更多的钱,那些喜欢钻研折扣的,能用低价买,商家顶多少赚一点,而那些懒得搞折扣的也买了,商家就多赚一点,而且活动也照样出了,人家“心意”到了。
不得不说,都是套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