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虽然实行两孩政策后,生育率小幅提升,但之后又下降到了低水平。
而国际上认为生育率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而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就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而生育率持续走低,和以下几点有关:
消费变高,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对现在的大多数青年人而言,一面要领着微薄的薪水,一面还要面对衣食住行、房租等基本消费,每月能剩下的钱本就寥寥无几,在家中刷视频还要受到刺激消费的广告轮番轰炸,但凡买点东西都会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在这种前提下,结婚本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消费,房、车这些东西又是必要的,再加上一些地区的高彩礼。可以说,仅仅是结婚,就能够剥掉普通青年的一层皮。
就算你能够“侥幸”结婚,婚后的育儿成本也是令人望而却步。简单计算一下:3岁以前,奶粉、尿布、玩具、服装都是主要的生活消费支出。按照月平均水平算下来,一年需要1.5万—2万元不等。
而在小孩3岁以后,消费的大头从生活用品转至教育。教育消费可不仅仅只有学费,还会包括各种的培训班、兴趣班等,这些培训机构的消费也是不菲的。
有人会说,这些消费可以减少或者直接取消,但是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用更好的东西,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呢?自己一生就在上下班的过程中奔波,自然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幸福。
思想观念的变化,个人对孩子的需求在变少
中国自古讲究一个“多子多福”,所以以前家中都会有大量的孩子出生。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系,在以村为单位的人类聚集地中,孩子越多,则对争夺利益就更有好处;并且以男丁为最优,这是因为男丁可以从事一些女性难以从事的体力劳动,在封建社会,就是免费且没有怨言的劳动力。
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事情是没有硬性需求的,对所谓的“传宗接代”更是嗤之以鼻。
就是因为这些难得清醒的年轻人,才会深切的认识到,与其费心劳累的生个孩子,不如自己将钱用在改善自己生活上,还能让艰难的生活变得舒服一点。
女性意识形态的进步,也使得“生育工具”型的女性减少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男女权益严重失调,女性是很难得到正当的权利的。更多的是被当做生育工具,还要被“三纲五常”、“女德”等规则洗脑。在这种影响下,对出生的女孩也出现了“赔钱货”等蔑称。
得益于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如今已经很难在出现了,更多的还是贴在村头村尾的“生男生女一个样”的风潮,在加上受到国外进步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因为,现在女性更推崇的自强,对称为“生育工具”这件事上是深恶痛绝的,并且也不愿意承担怀孕生育时的假期,很容易就会因此而失去工作。
更何况,生育这这件事情,只有女性能够做到,有俗语称:“孩子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有很多女性不想承受怀孕和分娩时的痛苦,也会进一步的减少女性的生育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