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辉煌的北宋时期,我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得益于国家对科举制度的大力补贴和支持,许多寒门子弟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文风在全国上下鼎盛,涌现出许多千古名流、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这段巅峰时期,宋仁宗的统治却无疑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巅峰。虽然宋仁宗并非英明卓越的君主,但他却宽容仁厚,尊重文人。正是在他的执政期间,许多文人纷纷涌现,包括后来名闻天下的三苏、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曾巩等人。
这些流传千古的文人中,苏轼无疑是备受推崇的佼佼者。他的诗词在当时独步天下,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苏轼曾经也遇到过一个难题,无人敢对的难题。
这个难题源于与王安石在朝堂上的冲突。
尽管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在宋仁宗时期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但是真正跻身朝堂上层还是在宋神宗时期。宋神宗是一个雄才壮志的君主,对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忧虑。为此,他不顾朝堂上下的反对,坚持请王安石出山主持新政,进行改革变法。
王安石性格坚定,心怀为国为民之忧,宋神宗对他如此信任,将改革的大计全权委托给他,他恨不得以死报国。
于是在新政期间,王安石表现得极为激进,用铁腕手段压制满朝上下的反对声音,坚决实施国内的新政。
新政的弊端
许多王安石的政策初衷是为了造福百姓,但地方官员却为了自身政绩,滥用政策,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比如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本意是让农民能够低息贷款,但地方官员为了牟利,强迫百姓贷款,再以高额利息勒索百姓,导致更多百姓陷入贫困。
苏轼看到新法的弊端,站在旧党的立场上,一直批评新法的不妥之处。尽管他和王安石私交甚好,但在朝堂上,两人却互不相让。
朝堂之上,他们常常争论不休,互相指责对方是祸国殃民。
然而,他们的私交并未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终止。苏轼敬佩王安石的刚正不阿,而王安石也赞赏苏轼的豁达开朗。尽管两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但在下午时,却常常约着对方赏花、喝酒、泛舟湖上。
因为他们都处于文化界的顶峰,他们的诗篇也经常被人传颂。
然而随着新党与旧党之间斗争的白热化,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篇中。
有一次,王安石因为朝堂上的事情心烦意乱,独自坐在花园的摇椅上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天明,他才长叹一声,写下了上联:“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昨夜西风吹过花园,黄花被吹落满地,闪耀着金色。
写完上联后,王安石沉思了良久,却未能写出下联,只得暂时搁笔。
恰好下午苏轼来访,他看到了这幅上联,哈哈大笑,看到王安石没有对出下联,便写下了下联:“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秋花与春花落下的情况不同,不妨仔细品味一下。
苏轼的这幅下联出发点是自然现象,他认为秋天的花与春天的花不同,落下时也不会大片飘落。
他以为自己这是提醒了王安石,然而谁料没过多久,王安石突然发难,一连贬折了旧党的众多官员,包括苏轼在内。
苏轼虽然受到贬谪,但并未一直陷入悲伤之中。相反,他积极地投入生活,在外放期间,他带领百姓修水渠、建桥梁,取得不少政绩。然而,他仍然心系王安石对联的问题。
直到有一次在佛寺后院,苏轼看到黄花被吹落满地的景象,他才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王安石的"指正"是多么的可笑。
他以自己没见过的风景去否定王安石的诗句,实在过于轻率。
除此之外,苏轼也意识到王安石上联的真正用意。王安石表面是在写被吹落的黄花,实际上是在感叹朝堂上的风波不止,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像吹落的黄花一样,无法抵挡西风的肆虐。
尽管王安石贬斥苏轼,但并没有断绝他们的交情。苏轼直面人生挫折,思考了许多人生道理,积累了大量的基层工作经验,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成为后世我们所熟知的苏轼。
不过,苏轼天性刚直豁达,官场不适合他。即使经历了再多的挫折,他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格。后来,他一路被贬谪,却依旧对新党的政策提出批评,因为他认为新政中的利民之举不该因朝廷纷争而废止。
苏轼的才华无疑是出众的,但他公正豁达的品格在官场上频频碰壁。他天生不适合官场,但却一生都在其中打转,只能以诗词明志。
与苏轼一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政治经验明显丰富,因此这副千古绝对的对联,他无法对出来,后世之人也不敢轻易对出。
赋诗
独坐花园一夜明,心中如境尽昏冥。
昨风吹落黄花地,金色撒满浑沌情。
改革激进各方愁,新政弊端百姓愧。
青苗本意利人民,奸官狼贪取百姓。
花开朝堂难拂去,朱门纷争化尘埃。
旧党新党谁主张,文人心事千年留。
苏轼与王安石:朝堂冤家的政治斗争与情谊
在那个辉煌的北宋时期,我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得益于国家对科举制度的大力补贴和支持,许多寒门子弟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文风在全国上下鼎盛,涌现出许多千古名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苏轼与王安石:朝堂冤家的政治斗争与情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轼与王安石:朝堂冤家的政治斗争与情谊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