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秦王嬴政和樊於期原本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樊於期两次兵败让他心生恐惧,后来选择叛逃燕国。如此说来樊於期是怕死才选择叛秦,那他为何又甘愿将自己的首级送给荆轲呢?因为樊於期明白自己活不了,自刎助荆轲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秦王为了防止叛逃事件再次发生,决定将樊於期宗族全部杀害,但此时樊於期早已决定出逃,所以并非是秦王和他有仇,选择趁机报复。
1、樊於期和秦王有什么仇樊於期是秦国人,曾经也是战功赫赫,为秦战六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后来遇到了赵国的战神李牧,两次兵败,自知回去后面临的可能是被赐死,所以叛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认为樊於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加以重用,拜为大将军。秦王见昔日部将居然成了敌对方的大将军,自然怒不可遏,痛下杀手,诛杀了樊於期的宗族人等。并重金悬赏要樊於期的人头。
秦自商鞅变法后,本就法度严明。很少有叛逃的事出现。又正值平定六国关键时期,出现樊於期这样的反面例子,如果不严惩,以儆效尤,那将给反叛者以侥幸心理。所以秦王毫不留情。樊於期失去亲人,自然对秦王恨之入骨,可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报复,借助燕国的武力,也几乎毫无胜算。这时出现了荆轲,他被燕太子请来做刺客,去刺杀秦王。荆轲分析了秦王的心理,知道他痛恨叛将,如果能以樊於期的首级献上,能表达燕国归附的诚意,也能麻痹秦王让其接近。燕太子毕竟是亲自拜樊於期为大将军的人,当初重用他也是为了能有可用之将以对抗秦军。到后来赵被攻破,燕国眼看无法抵抗住了,擒王已经是最后的法宝了。所以燕太子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荆轲身上,指望他能将秦王嬴政刺杀,以阻止秦灭六国行一统的步伐。
樊於期是个悲剧人物,他战败叛逃,也是情非得已。而被诛杀宗族,与秦王结下血海深仇,自己又无力报仇,余生只能饮恨。当燕太子不忍将荆轲计划中的献樊於期首级计划向樊说出的时候,荆轲自告奋勇去说了。樊於期当初叛逃是怕死的,如今宗族被灭,反而不怕死了,当下爽快答应,自刎以成全荆轲大计。
2、荆轲刺秦王的牺牲品樊於期是荆轲刺秦王行动中一个绝对关键的人物,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刺杀行动,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当初荆轲刺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接近秦王,要知道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又是六国死敌,其身边的防卫肯定非常严密,一般人是无法轻易接近的。如果不能接近秦王,所谓的刺杀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荆轲这样武功本就不怎么厉害的刺客来说,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面那,单枪匹马闯咸阳,于万军之中取秦王首级,这不现实。
所以,想要刺杀秦王,接近秦王身边是关键。为此,荆轲准备了两件大礼给秦王,一件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一件是樊於期人头。地图好理解,督亢地区乃是燕国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献图即代表割地,秦王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拿到这块沃土,自然很乐意,这便给了荆轲藏凶于图,最终图穷匕见的机会。
至于樊於期的人头,表面上看作用其实并不大,无非是一个叛将人头而已,秦王未必能放在眼中,似乎樊於期也不是非死不可。但是,荆轲在乎的不是樊於期对于秦王的价值,而是想通过杀樊於期这种行为来表明燕国的态度。所以,樊於期非死不可,正所谓形势比人强,燕国打不过秦国,灭个逃犯的能力还是有的。
3、樊於期悲剧一生当时樊於期叛出秦国,面对秦国的通缉和追杀,不得不流亡燕国,寻求庇护。但与此同时,樊於期也变相成为了燕国的阶下囚,或者说筹码。国家之间,利益才是第一位,燕国之所以收留樊於期,不过是因为他有价值。
据考,樊於期与荆轲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他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祠祭祀。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碑,今皆废 。
当荆轲找到樊於期的时候,也就说明燕国想要杀他,樊於期自知逃不掉,那倒不如主动一点,还能换个好名声。无论是为亲人报仇的孝行,还是拯救燕国的大义,听起来都非常悲壮,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樊於期真的是孝义之人吗?显然不是的,如果他是个孝子,就不会选择自己叛逃,置家人生死而不顾。因为他这一叛变,自己的家人肯定是要被牵连的。
樊於期原本就不是什么铁骨铮铮的义士,他的以首相赠也并不是什么大义之举。樊於期兵败潜逃,致使全族被灭,可见其并不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甚至说是一个“惜命”的人。当时荆轲找到樊於期时,他也不想死,只是他没得选,要么自杀,要么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