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战国后期各国战事有多惨烈?要想止战只能一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到了战国后期,各国经过长年的征伐吞并,最后只剩下七个大国,而这七雄之间同样战事不断,而且愈演愈烈。对于百姓来说,想要结束这种战乱的局面,就必须有一国出来一统六国,这样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最后是秦灭六国,完成了历史首次一统全国的伟业。当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是秦国做到了这件事,而不是齐国、楚国这样的传统强国。实际上,这也跟秦国的各项改革密不可分。

秦为何能横扫六合,建立大一统王朝,是变革成功,是时代呼唤!

本期老龙将要和大家说一说的题目是《秦国横扫六合,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是战国时期时代呼唤》,主要叙说的是秦国是如何变法图强,打垮六国,实现统一,建立大秦帝国的。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的特点就是各国诸侯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战祸极其残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时的军队与盗匪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进入别国领土,就割掉庄稼,砍伐树木,破坏城市,平毁沟池,焚烧房屋,抢劫牛羊,敢于反抗的民众被杀掉,被迫屈服的便捆绑带回作奴婢。

到了战国晚期,中小国家基本上全被吞并,只剩下七个大国,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并且更加残酷。“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战国策·赵策三》)韩魏两国连年遭到秦军进攻,被屠杀的青壮年尸骨暴露全境,被掠卖流亡的老弱充当奴婢布满天下。据说秦赵两国间的长平之战,前后相持3年,赵军总共被歼灭45万人,秦军也伤亡过半,出现了国内空虚的局面,两家损失都很惨重。

所以当时人们就指出,这种兼并战争是国家的大灾祸,战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战后安葬死者、医治伤者、慰劳幸存者、补充武器装备等等,官府和民众公私双方的损耗,十年的农业收入也补偿不起来。他们认为战国的世道混乱已极,人民的痛苦也无以复加了。混乱的根源就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大国欺侮小国,战乱不休。他们因而呼吁,要想天下安宁就必须统一。

不但政治上需要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统一的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中心区,对于黄河的治理特别需要统筹全局妥善安排。早在春秋初年齐桓公召开的葵丘之会,就规定禁止各国修建危害邻国的堤防。但是战国时代各国兴修水利却大多是损人利己,不顾后果。

比如齐国与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赵魏地势高,地势低。齐国就修筑堤防,把河水挡过去冲刷赵魏,赵魏也筑堤防驱迫河水流回齐国。不仅两岸有矛盾,上下游的冲突更尖锐。当时黄河中游有两个小国东周和西周,西周在上游,东周在下游。东周想种水稻,西周却不放水下去。有人还建议在东周改种小麦后再放点水给东周,破坏并诱使东周改种水稻,然后利用掌握水源来控制东周。

所以孟子指责当时许多水利工程是“以邻国为壑”,就是把邻国作为排放洪水的溢洪区,把灾害转嫁给邻人。甚至不顾人民死活,在打仗时把河水作为进攻或反击的武器。如像公元前359年楚军攻魏,就决黄河水淹没魏国长垣周围。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军伐赵,赵国也决黄河水去灌齐魏联军,迫使其撤退。这样必然破坏黄河水系正常流通,造成严重后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这个问题显然也是无法解决的。

战国时代的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如像北方的骏马、猎狗,南方的鸟羽、象牙,东方的鱼盐、纺织品,西方的毛皮等都在中原流通。所以水边的人有足够的木材,山上的人有充分的水产,农民不必做木器炼铁窑可以得到各种用具,工商业者不用耕田种地也有足够的粮食。

但是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情况下,各国度量衡制度不一样,货币也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更困难的是各地关卡林立,捐税繁多,还有种种额外的敲诈勒索,对商业活动危害极大。

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统一,统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只能是通过征服活动来实现统一。

战国七雄都在追求统一,而有远见的一些人早就看出秦国独具有利条件。在战国晚期它是比较先进而富强的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比东方六国占据显著的优势。

本来秦国僻处西陲,中原诸国开初瞧不起它,甚至不许它参加各国的盟会。直到秦孝公(前361—前338)任用商鞅变法,打击奴隶制残余势力,猛烈地推进封建地主制,移风易俗,才打下富国强兵的良好基础,并逐步向东方发展。其后秦惠王、秦昭王继续扩张,一变而成为先进的强国。

战国末年的荀子曾经指出:秦国民众纯朴服从,官吏奉公守法,政府办事效率高,是近乎理想的政治。秦国的军制也能够驱使民众勇敢战斗,追求立功受赏,比齐魏的军制优越。加之地理条件有利,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用牛耕田比较普及,物产丰富,又能利用水道漕运粮食,保证供应,所以秦军常打胜仗。这说明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社会制度先进,上层建筑基本上能适应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所以进展迅速,后来居上。

秦昭王晚年,大商人吕不韦插手秦国政治,把一个落难王孙捧上了国王宝座,这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吕不韦也得以升任秦国丞相,封文信侯,掌握大权。过了三年庄襄王死去,年仅13岁的太子政继位,当时称为秦王政,国事仍由吕不韦主持。吕不韦是当时颇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他利用秦国传统优势,积极推进蚕食六国的统一活动,对秦国的发展曾作出贡献。但是秦王政一天天长大,权力之争逐步激烈。秦王政九年(前238),22岁的秦王政举行冠礼,亲自掌权,吕不韦从此失势,终至被迫自杀。

到这时,通过孝公以下六代的扩张,秦国已夺取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大片富庶地区,占据了当时中国约1/3的土地,约3/10的人口和约6/10的财富,形势极为有利。但是,如果战略错误,使东方六国真正联合起来对抗的话,也存在失败的可能。这种前景并不是过虑,就在秦王政掌权之前三年,楚赵魏韩卫五国还曾联合攻秦,虽然由于五国内部矛盾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此,秦王政亲自主持国政之后,立即采用尉缭和李斯的计策,不惜代价收买六国权臣,对坚持抗秦的人物则设法刺杀,以破坏六国的团结和抵抗活动。然后派遣大军乘虚而入,各个击破。

这样,经过将近十年的积极准备,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开始发动统一战争,首先灭掉韩国。接着十九年灭掉赵国,二十二年灭掉魏国。但是同年攻楚的战事却受到挫折。

原来当秦王政筹划灭楚时,他问李信需要多少军队,李信回答:20万人就够了。他又问王翦,王翦却说非60万人不可。由于顺利拿下三晋而趾高气扬的秦王政说:王将军老了,胆子这么小;李将军果敢,他的意见对。就派李信率领20万人攻楚,王翦便请病假退休回到频阳。李信攻楚的大军开初也还取得一些胜利,但后来却被楚国名将项燕击破,大败逃回。

秦王政闻讯大怒。不过他是在困难时候能够谦卑忍气的人,连忙亲自跑到频阳去向王翦道歉,低声下气恳求王翦出马。他接受王翦原来的主张,搜罗秦国全部军队凑够60万人给他带了去,到二十四年果然灭掉了楚国。紧接着在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10年工夫,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规模空前的大帝国。谢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您对秦统一六国这件事会有自己的看法,您愿意谈一谈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