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娇的故事,虽然说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却有一个悲凉的结局,幼年时期的汉武帝说要把阿娇藏在金屋里,但是后来阿娇成了皇后,汉武帝却爱上了卫子夫,阿娇失宠,皇后之位也没有了,余生的阿娇只有寂寥悲戚。但其实,汉武帝到底有没有说过金屋藏娇这样的话,也是值得一问的,这件事情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
我们都知道,金屋藏娇是一个成语,讲的是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在年幼之时,曾对幼年的陈皇后言“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人多用来表示娶妻或者纳妾,以及对此妻妾的无限宠爱之情。
但历史上,陈皇后日后失宠,凄凉死于长门宫,尤其司马相如一篇《长门赋》流传于世,让很多人为帝王将相之家的“爱情婚姻之事”唏嘘不已。那么陈皇后究竟因何失宠?历史上果真有汉武帝许诺陈皇后“金屋藏娇”吗?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武故事》一书。而说起《汉武故事》,那真可谓是部一问三不知的著作。成书年代不知,经专家学者们多番研究考证,也只能是模模糊糊给出个“不早于魏晋”的结果;编撰作者不知,一卷书历经两千年流传下来,“汉班固、晋葛洪、南齐王俭”等名,各有说辞,却又全无证据;则是事迹真实性不知,此书向来被归于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其中记录的许多内容都与正史所载有很大出入,某些事迹更是完全背离了史实,而且文章用语风格也偏于简雅,少了几分严密和庄重,更贴近于文学故事而非史实记述,令人不得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
这样一瞧,这一部《汉武故事》,似乎与如今的历史类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托个名化个姓,以发生过的史实为基础,添加了作者主观的一系列天马行空的想象,便从此诞生了一部让诸多读者难辨真伪的“史书”。瞅瞅那些年被清宫穿越戏洗脑得一塌糊涂的观众们,就可窥见一斑。
那么,诞生于这样一部作品中的故事,且在《汉书》等正史行列又全然不见踪迹,可想而知,所谓“金屋藏娇”的美好诺言,极有可能是作者凭空构思与杜撰的罢了。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汉武帝与陈皇后的婚姻,实质上是他们背后的两位母亲所做出的长远谋划和政治结盟。
汉景帝年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庶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而一心想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的馆陶公主,向太子之母求亲遭拒后,因为怨怼和不甘,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梦日入怀”而生的胶东王刘彻,并成功为刘彻与陈阿娇订下婚约。
如果当年太子之母不曾拒绝,那毫无疑问的,阿娇定是嫁给了刘荣,所谓“金屋藏娇”的故事,或许就发生在刘荣身上了。刘陈结合的背后,不过是单纯而鲜明的政治立场的划分与联合。真相显而易见。
没有青梅竹马,没有海誓山盟,抛开这些本就虚妄的东西,用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再来回顾,陈阿娇的挟恩自重、骄横不可一世,无儿无女、未能延续香火,惑于巫蛊、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些行为,这些选择,一步一步地,将这一场普通的政治联姻,这一场普通的夫妻之谊,推向了分崩消亡的尽头。
自古以来,男人最看重的东西无非也就三项:尊严、家族、事业。而陈皇后所为,一不能保全天子颜面,二不能传续皇家血脉,三不能母仪天下,挑起国母大任,再加上外戚势大,隐隐对皇权形成制约。最终一手好牌打的惨败,落得个失宠被废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陈皇后的结局终究是命中注定,还是自己作死呢?无论说陈皇后命中注定还是自己作死,或许都未必恰到好处,还是应该客观地分析一下。
纵观有汉一朝,外戚专权时时发生,陈皇后想学习先辈也可以理解,但是她看错了形式,遇到的是雄才大略、有勇有谋的汉武大帝。汉武帝之前的文帝和景帝已经在进行集权,并削减地方诸侯的力量,汉武帝时又推行“推恩令”之策,启用了一批没有家族势力背景,能够一心效忠皇帝的人。从后来破闽越、逐匈奴、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等事实来看,汉武帝已经实实切切地将权力握在手中,不然的话,各种势力相互制衡,断然无法取得如此成就。
所以陈皇后的悲惨结局,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如果她有资本有条件拿捏武帝,她的结局或许不会这么悲凉,但是面对一个她用势力驾驭不了的男人,她不从男人的弱点和需求着手,仍然从对抗的角度处理这个问题,自然是不会获得好的结果。
在被誉为天下第一韬略之书的《素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天下间的事情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掌握规律,顺应规律才能使事情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的事情,不会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发生发展。我想如果陈皇后学过韬略之术,能够对环境中的势力变化和自身资本有一个客观认知,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她将会选择一个更好地处理方式。
金屋藏娇是假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上一篇:隆中对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