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赵匡胤在位时间长达16年之久 赵匡胤为何迟迟不肯立太子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史书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杜太后曾把赵匡胤、赵光义叫到身边,向他们交代了后事,同时委托赵普做记录。按照杜太后的想法,一个国家最好还是交给年长的君主来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陈桥兵变”那样的事情,让大宋江山永远姓赵。

杜太后要求赵匡胤死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然后再传给幼弟赵廷美,等赵廷美死后再重新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可以说,杜太后的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她低估了一个人对权力的渴望。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孝子的赵匡胤还是答应了母亲的要求,这件事就是历史上存在巨大争议的“金匮之盟”。

有人认为,这件事并不存在,完全是赵光义即位后杜撰出来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史书记载,赵光义登基几年后,已经被罢相的赵普为了重回朝堂之上,向赵光义提出了利益交换条件:赵光义让赵普担任宰相,赵普为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制造证据。于是,赵普和赵光义联手推出了“金匮之盟”,再加上朝廷的大力宣传,最终成为人们深信不疑的官方说法。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因为从赵匡胤对待继承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确实存在一些顾虑。杜太后去世后仅仅1个月,赵匡胤就任命赵光义担任开封尹,按照五代时期的惯例,皇族成员担任开封尹,同时拥有亲王爵位的话,就称之为“亲王尹京”,也就是实际上的皇位继承人。

可以看出,赵匡胤之所以把京城交给赵光义管理,绝对是受到了杜太后临终遗愿的影响。但是,赵匡胤并没有给赵光义加封王爵,可见他在兼顾母亲意愿的同时,还暗自留了一手,希望将来能够找机会把赵光义踢出局。

这就说明,从情感角度来讲,赵匡胤不得不遵从母亲的意愿;但是从个人想法来讲,赵匡胤并不情愿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这也可以理解,历史上的几百个皇帝中,如果不是没有子嗣或者出现意外,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传位给兄弟。即便是按照封建帝王社会的继承制度,“父死子继”的地位也远高于“兄终弟及”。

我们可以肯定的表示,赵匡胤心里一定更希望传位给儿子,至于究竟传给赵德昭还是赵德芳,这是他们一家的事情,原本没有赵光义什么事。但是,杜太后的遗愿给赵光义提供了争夺皇位的政治资本,他也借此机会疯狂结党营私,很快就把开封城变成了自己的私人王国。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赵匡胤去世前一两年,曾经多次考虑过迁都,他想把大宋王朝的都城改成洛阳或者长安。一方面,开封城四面平原、无险可守,再加上幽云十六州不在朝廷管辖范围内,一旦和少数部族政权开战,都城将会直接暴露在北方骑兵的铁蹄下,后来的“靖康之难”也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赵光义在开封城经营多年,再加上他“皇弟”的身份,赵匡胤不得不按照惯例加封他为晋王。这等于昭告世人:赵光义就是皇位继承人。赵光义本人和相当一部分朝臣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在开封城结党营私更加肆无忌惮,几乎已经把赵匡胤给架空了。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拥有极强的政治嗅觉,他早就察觉到了这一点。赵匡胤明白,就算他不遵从母亲遗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面对势力庞大的赵光义集团,他们也很难坐稳龙椅。但是,赵匡胤是一个很仁厚的皇帝,作为兄长,他不忍心对弟弟痛下杀手。为了摆脱赵光义的势力范围,同时避免发生手足相残的惨剧,赵匡胤想到了迁都。

然而,赵匡胤的迁都想法遭到了赵光义的强烈反对,朝中大臣也多有持反对意见者。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就把事情搁置了,打算以后再说。毕竟当时的赵匡胤也就是50岁左右,往后的日子还很长,也不急着马上和赵光义集团翻脸。

但让赵匡胤也没想到的是,他希望迁都的真实想法被赵光义捕捉到了,赵光义认为,通过合法手段继承皇位的难度越来越高,继续这样下去,可能就会彻底失败。于是,赵光义决定抢先一步动手,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赵匡胤的死亡和赵光义有关系,但是从事发当天,赵光义、太监王继恩、太医、皇后等人的种种反常行为来看,赵光义谋害兄长、篡夺皇位应该是历史事实。可以说,赵匡胤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给了赵光义集团发展壮大的机会。赵匡胤在传子和传弟之间反复犹豫,最终导致大宋王朝的皇权交接出现变乱,更阴险、更有心机的赵光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