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诸葛亮之死,为何李严哭的最伤心甚至激愤而死?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用“政敌”这个词来形容了。尤其是刘备将李严和诸葛亮都定为托孤大臣,而并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人,很多人也会因此认为,这都是刘备出于对诸葛亮的不放心,不完全信任,所以才选了两个人。而两人后来在很多方面也的确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然而在诸葛亮死后,李严却是哭的最伤心的那个人,最终甚至因此激愤而死,可见他当时的难过也绝对不是假的,这究竟是为什么?李严和诸葛亮两个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刘备经过多年对李严的观察,并且在永安行宫经过一年多的亲自考察,才决定将其连同诸葛亮一同任命为托孤大臣。并且让李严主管军事,诸葛亮主管政务,共同辅佐刘禅。

然而一向看人贼准的刘备还真是看走了眼,李严不仅没有与诸葛亮一起光复汉室,反而净给诸葛亮添乱。

1、李严是如何拖后腿的

李严确实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在领兵作战上能够带领五千兵马扫平数万乱民,也能带兵剿灭叛乱的少数民族;在政务上也知道兴修水利、重视农桑。然而在人生追求上他与诸葛亮的心怀天下、鞠躬尽瘁比起来却是扯后腿扯到脚后跟了。

李严心里想的只是怎样位极人臣,怎样增大权力,蜀汉的未来仿佛根本和他无关。

排挤同事,孤傲自负。刘备任用李严看中的也是他益州旧臣的身份,指望李严将益州一派拧成一股绳,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共同经营蜀国。然而李严却恰恰相反,先是与同僚杨洪因为迁移官邸的事闹翻,杨洪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又是下属王冲合不来,王冲怕被陷害,直接叛投魏国;而且与自己的同级别官员也不搞好关系,整天孤傲傲的,不正眼看人!益州一派被李严带的是乱七八糟……

利欲熏心,只知道往上爬。要说不知道团结友爱也就罢了,李严却还净想着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自蜀国与江东和好之后,永安已不需要重兵把守,诸葛亮上禀刘禅,把军事重心放到了北伐上面。按理来说李严是军事大家,理应为光复汉室事业努力奋斗。然而他却先是怂恿诸葛亮称王,这样他也能跟着升官进爵;又是要求设立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后又拒绝前往汉中前线伐魏,并以投降魏国为要挟,谋取最大利益。

逃脱责任,陷害诸葛亮。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李严负责后勤保障。因为正赶上夏季多雨,粮食难以输送到位,李严于是派人向诸葛亮传信说粮食难以运达,建议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却跑到刘禅那里报告说,诸葛亮是佯装败退吸引敌人。等诸葛亮班师回朝,李严说粮食还有很多,怎么就撤军了呢……一心想着推脱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并且陷害诸葛亮无故撤军!

2、诸葛亮对李严的宽容

虽然李严如此拖后腿,但是诸葛亮却还是比较认同他的才能,也是竭尽所能的容忍他,满足他。李严同乡陈震曾对诸葛亮说李严心术不正,建议诸葛亮做好防备,诸葛亮却觉得现在国家危难,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时候,自己应该与李严相互宽容,共同为国出力。

在李严托辞不去汉中作战时,诸葛亮知道李严贪图名利的企图,于是上表请求给李严升官为骠骑将军,并且请求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其父在江州的职务。李严一看达到自己期望,于是奔赴汉中作战。

李严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把后方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做主,自己则去前线带兵作战。在辨明李严逃脱罪名和陷害自己的真相后,诸葛亮也没有赶尽杀绝。面对朝廷中刘琰、魏延、吴壹、高翔、吴班、邓芝、费祎、许允、姜维、上官雝、胡济、阎晏、杜义、盛勃、樊岐等派系不同却目的一致的众人威压,诸葛亮并没有趁机要了李严的性命,而是上书请求将李严贬为庶人,将其子李丰贬官处理。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还写信给李严的儿子李丰,让他转告其父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找准机会一定会向刘禅请求再次启用他。

李严在为庶民期间或许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诸葛亮的举荐再度入朝为官了。至于别人他是指望不上了,从那日的联名弹劾就可以看出,他李严光棍到没朋友啊。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时想了很多,先是想到自己这辈子算是永无翻身之日了;又是想到同为先帝的托孤大臣,自己的表现真是为世人所不齿;最后想到自己到了地府怎么跟刘备交代呢?想到这些,李严激愤莫名。

3、李严为何激愤而死

关于诸葛亮的死,若以常理度之,最为开心的应该就是李严了,连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或许都不希望诸葛亮早死。但事实上,诸葛亮死后,李严不仅没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是当时最为悲痛欲绝的一人,那么李严为何会为曾经的政敌之死而痛哭不已呢?是他不计前嫌,高风亮节之本色使然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三国志》里已经明确记载过了:“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李严已经被流放到梓潼达三年之久,从蜀汉的主政大臣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一介平民,李严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在梓潼的三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朝堂之上,而回到朝堂之上的唯一希望,就是诸葛亮对他的重新启用,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着诸葛亮的“回心转意”,可是他最终等来的却是诸葛亮死亡的消息,如此怎能不令他悲痛呢?而且李严深深地明白一个现实,那就是假如诸葛亮不启用自己,那么蜀汉朝堂从此再无人敢,也无人会启用自己。

因此,李严对于诸葛亮病逝所表现出的悲痛,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不舍,而是出于自己不能再次获得朝廷启用的绝望。

那么诸葛亮病逝以后,李严为何会觉得自己不能再次受到朝廷的启用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便是李严是诸葛亮当年亲自下令贬黜的,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准许,后人是不敢跨过这条禁线,私自决定取消对李严的惩罚,令其回到朝堂的,甚至连刘禅都不敢。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诸葛亮死前对于蜀汉朝堂的重新规划,以此来佐证这一原因。早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便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之后诸葛亮在外用兵,尤其是李严被罢黜后,都是蒋琬负责后方粮草的调运,蒋琬的能力得到诸葛亮的认可,所以诸葛亮曾对刘禅说“为臣若不幸去世,后事应托付蒋琬。”

我若不幸去世,蒋琬可接替我。而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刘禅便立即升蒋琬为尚书令,加都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不久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继诸葛亮之后蜀汉第二任丞相,蒋琬迅速位极人臣。与此同时,蒋琬还向刘禅举荐了费祎和董允,希望刘禅重用此二人,这两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不陌生吧?

没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及的两人。前有诸葛亮的保举,后有蒋琬的推荐,费祎和董允两人也迅速得到升迁,在蒋琬死后,两人还曾担任过尚书令,掌握朝廷大权。而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也就是蜀汉著名的“四相”。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堂其实一直掌控在诸葛亮所提拔的大臣手中的,而这些人也都是诸葛亮最忠诚的追随者,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所以,诸葛亮虽死,但影响力依旧存在。

如此情况下,若诸葛亮不启用李严,那么蒋琬,费祎,董允等人更不可能违背诸葛亮的意愿而私自启用他了,尤其是李严与诸葛亮的矛盾,就在于是否继续北伐这件事上,蒋琬等人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与实践者,因此反对北伐的李严又如何能够得到蒋琬等人的“特赦”呢?

李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诸葛亮死后,远在梓潼的李严才会如此悲痛,最终竟“激愤而死”。

通过李严的死大家也许可以对他的性格猜测一二。一个曾经被刘备委以重任,且曾得到诸葛亮“处理公务行云流水,解决难题从不滞留”的高度评价的辅政大臣,最终竟然会因为无法继续做官而“激愤至死”,其内心之阴暗小气,可见一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