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郭嘉为什么叫鬼才?他在民间评价或超诸葛亮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际上三国迷们对于郭嘉的评价一直比较两极,有人觉得他是曹操身边最杰出的谋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肯定会有更大的作为。也有人觉得郭嘉才能一般,距离顶级谋士还有一段距离。史书称郭嘉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民间喜欢把郭嘉称为“鬼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甚至民间对于郭嘉的评价,不一定就比诸葛亮低。当然这仅仅只是从谋略的方面来考虑,要是比贡献诸葛亮怎么说也是蜀国丞相。

三国,是指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那时候的时局的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天下无法太平,就在这动荡起伏的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流传千年的历史人物。在汉末三国时期,天下战乱不休,武将战场杀敌、驰骋疆场。民间流传着一段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除此之外,还涌现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比如最出色的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他们个个精心计算战略,深谋远虑,才智无双,良计诡计层出不穷,使得每场战役都是惊心动魄。

汉末三国谋臣里,诸葛亮的出场拉开了后世鼎立之局的序幕,尤其是小说里写的,让很多人喜欢上了孔明这个人物。但是,他的出山其实和另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此人也是一个大才,那便是郭嘉。此人是曹操早期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但却病死在了征乌桓的路上。他死后,曹操放声大哭,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后来,曹操败于赤壁。曹操更是说,倘若郭嘉还在,自己决不能遭此之败这样的话,可见郭嘉的能力之强。

郭嘉,字奉孝,是三国时期曹操帐下重要谋臣。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在一开始他是在袁绍手下出谋划策,但是袁绍做起事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对于郭嘉的计策和意见总是很难达成统一,注定其难成大事。于是后来郭嘉便转投了曹操。可惜的是,足智多谋的郭嘉谋事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虽然他跟随曹操时间不算太长,但是战功显赫,足让他名传千年。历史记载他是“才智谋略,世之奇才”。

古人对其评价“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这里的十胜十败论是郭嘉于官渡之战中提出的,当时曹操和袁绍开战,虽曹操已经挟天子令诸侯但兵力上还是不如袁绍。看着对于取得胜利把握不大的曹操,郭嘉提出的十败十胜论,激励了曹操,最终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胜利收官。

《十胜十败》指的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仁胜”、“德胜”、“明胜”、“文胜”、“武胜”。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领导阶级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或许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不过《十胜十败》的提出,说明郭嘉不仅仅是一个工于心计的谋士,还有着上谋伐国的成套理论。

除此之外,郭嘉还曾在吕布和曹操之间发生的下邳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吕布虽在正面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他据守城池、避而不战。下邳城池坚固,吕布手下战斗力也不弱。种种原因使得曹操想要退兵。这时郭嘉指出,吕布此人有勇无谋、不善守城,最终坚持下来的曹操取得了胜利。

民间曾盛传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自然就是诸葛亮了,这句话是说郭嘉如果不死的话,诸葛亮就不会出现。因为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诸葛孔明才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有人便认为两者有某种联系。传言认为如果郭嘉不死,诸葛亮可能就不是最厉害的谋士,因为郭嘉的才干远远比诸葛亮要优越一些,这些人假设郭嘉还在,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因为赤壁战败后,曹操曾经感慨的说:“若奉孝在,我焉有此败。” 似乎证实了郭嘉的确比诸葛亮厉害的这一说法,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是曹操对逝去的郭嘉一种惋惜之情。不过郭嘉的厉害之处,的确被很多人所认同。

对于郭嘉这个人,现在史书中记载他心怀天下,就像在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机密》中,郭嘉被人问到:“难道你们的计谋就是用最快、用省力的方式杀死更多的人吗?”郭嘉回答“: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不杀一个人而取胜的方法。”那人问:“你想到了?”郭嘉回答:“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天下统一。”对于郭嘉的才能,罗贯中评价“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想来,的确如此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