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面具:所有的人际互动都是面具互动。我们把一个面具投射到别人身上,以为对方就是那样的人,然后与之互动。看起来是跟另外一个人互动,实际上是跟自己的一个客体面具互动。这是一场自编自演的戏,剧本来自内心。
自编自导的假性互动
在很多情形下,我们以为自己在和某个真实的人互动,现实上是在和自己的面具互动。我们把某个面具戴到别人脸上,以为对方就是那样的人,然后和他互动。其实,对方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已经被我们歪曲了。这种现象在恋爱过程当中非常普遍,很多人并非爱上对方,而是爱上心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对方只是提供了一个屏幕或舞台,自己在那边自编自演。最经典的是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私信》中的女主人公,她深爱着作家,为他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而他什么都不知道。
社交恐惧症病人都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乎别人的评价,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也很正常。问题是,社交恐惧症病人所说的“别人”经常其实不存在,也没有评价,一切都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所谓“别人”实际上是自己的一个面具,它被投射给了别人。他们总以为别人认为自己表现不好,对自己不满意,看不起自己。
“别人面具”肯定是别人的内化,一般情形下是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例如父母、老师、朋友。由于是重要人物,所以他们的评价就有很重的份量。如果是正性评价,当事人就会很高兴;如果是负性评价,当事人就会很受挫。“别人面具”一旦形成,就会泛化,泛指所有的别人。
心灵感应
他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他的问题是容易告急,一告急就出汗,一出汗就更告急,六神无主,魂不附体,只能逃离,巴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他最怕和别人一起吃饭,由于吃饭的时候比较容易流汗。他平时吃饭总是一个人,甚至不敢去饭馆。如果非去饭馆不可,他会选择人少的时候。他常常吃到一半,发现有人看他,他就不吃了。
我说:“流汗有什么关系啊?”他说:“你动不动就流汗,别人会怎么想?”我问:“别人怎么想?”他说:“绝对认为你有毛病。”我问:“你怎么知作别人认为你有毛病?”他说:“绝对。”
有一次,他和同乡会餐,很多人抽烟,屋里一塌糊涂的,他感到头晕,一下子告急起来。他担心被别人看出来,假装去上厕所,在厕所里拼命让自己放松下来。当他回到屋里时,发现别人用异常的眼光看他。他感到厚颜无耻。所以,他就很少跟同乡联系。
他做过心理咨询,效果不好,后来打听到我,慕名而来。别的咨询师叫他怕什么就做什么,他怎么也做不到。我说,我的方法也是怕什么就做什么,但首先必需弄清楚他到底怕什么。他说,他怕别人认为他有毛病。我说:“你就是有毛病啊,有毛病又怎样?”他说:“被人看不起。”我问:“看不起又怎样?”他说:“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对他来讲,他人的评价比吃喝玩乐更重要。如果被人看不起,活着就没意思了,再怎么吃喝玩乐也杯水车薪。我对他说,他是一个高贵的人,一个离开了初级意见意义的人,境界比我高多了。他说他从小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我很想把他变成俗气一点的人,但又不忍心掏空他的价值观,只能跟他讨论他人是怎么评价他的。我让他列出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好的评价,他现在得到的是什么评价,当他出汗的时候得到的又是什么评价。他说,事业有成,有很多钱,有房子,有老婆,有孩子,孝顺父母,才能得到好的评价;他现在什么也没有,评价肯定是不好的;而告急的时候,他那个窘样,就会被人看不起了。
我反复向他求证,别人是怎么看不起他的,他是怎么知作别人看不起他的,有什么证据。他总是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这说明,不是别人看不起他,而是“内涵的他人”,即他的“别人面具”看不起他。
我告诉他,我一点也没看出他有什么不正常。他说,他在我眼前不告急,所以我看不出来。我建议他向身边的人观察一下。他说他不敢,这样做太可笑了,万一别人说看出来了,那就太没面子了。在我的再三鼓舞下,他观察了三个人。结果,他们都说没有看出来。我很得意地对他说:“你看,是你多心吧。”他说,他们是给他面子才这么说的,根本不是事实。
社交恐惧症病人宁肯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相信别人的回馈。对他来讲,感觉就是事实,别人的话反而不一定是事实。他以为自己有特异功能,能够透过别人的眼神、脸色、动作,读出别人的思想。其实,他读出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别人面具”的思想。别人面具和他共用一个身体,所以会有“心灵感应”。
由于共用一个身体,“别人面具”也能“洞悉”他的内心活动。当他感到告急,产生某种“不好”的想法时,“别人面具”就知道了。他把“别人面具”投射给别人,以为别人都知道了,因此感到厚颜无耻。
女人的直觉很准吗——壮大的投射性认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互动,实际上是面具互动。我们把一个面具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认定他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他的表现与面具相同,那么,和面具交往就相当于和真实的人交往;如果他的表现与面具不同,但相差不大,我们会无视差异,把他当作与面具相同的人来交往;如果他的表现与面具相差很大,就会导致面具错位,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互动不起来。
遇到这种情形,有两种解决的办法,一是换一个与他符合的面具,二是坚韧不拔,迫使对方更换面具。详细采取哪种,要视两个人的“心理能量”和适应能力而定。谁心理能量弱、适应能力强,谁换面具。心理能量强的人容易影响别人,而不容易被别人影响,遇到面具错位,他依旧言听计从,别人拿他没办法,只能“被迫”换取面具适应他。精神分析称之为“投射性认同”,其实就是“期望效应”。
他爱的还是她
相爱七年,出现沟通停滞,为了窥测他的内心想法,她以“陌生女子”的身分与他网聊,结果,他爱上了这个“陌生女子”。她写了一篇《一场哭笑不得的游戏》,颁发在网络上。媒体编纂请我来评价。
她为什么要窥测他的内心想法?她想窥测他的什么想法?我料想她一定能够说出一大堆理由。而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怀疑他不爱她了,担心他会爱上别人。结果,游戏证实了她的怀疑和担心。
一种怀疑或担心,如果被证实,就叫直觉;如果被证伪,就叫猜疑或疑心。有的人说自己直觉很准,我不相信。有些所谓的直觉,实际上是猜疑,由于很强烈而使人实事求是,最终导致判断失误,向猜疑的方向偏移。另外,一个人如果把猜疑当做直觉投射给别人,对方可能会被投射性认同,最终做出切合猜疑的事情。一个人如果“直觉很准”,只能证明他有很强的投射性认同,气场很强,很容易影响别人,使别人接招。
投射性认同究竟是透过什么方法产生作用的?一般认为主如果透过暗示。一个人有了疑心,就会自我暗示,最后疑心变成信念。当一个人深信某人是什么样的人时,就会向对方发出暗示,对方接受了暗示,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最后真的变成了这样的人。
除暗示,有的人还用“昭示”,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反复讲,这些话进了对方的脑子,把对方“洗脑”或“催眠”了,就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设下圈套,诱惑对方中计,文中的她就是这样做的。她化身为“陌生女子”,主动找他聊天,关心他,理解他,投其所好,他很快就中计了。她本来就是他的妻子,对他了若指掌,想投其所好非常容易。接着,她辨别以真名和“陌生女子”的身分同时跟他聊天,“测试一下”他会不会诱骗自己,结果,他不只诱骗了她,还在“陌生女子”眼前毁谤她。
我最后这样评价:其实,“陌生女子”就是她自己。“陌生女子”是她人格的一部分,是她的一个人格面具。当年,很可能就是这个面具吸引了他,才会有七年的恋情。可是,在严酷的现实眼前,这个面具慢慢退居幕后。于是,他发现她不再那么可爱了。他们的关系慢慢冷淡,沟通越来越难题,最后变成互相折磨,双方都难以忍耐。于是,她的弃婴面具被启动。她担心他移情别恋,认定他会移情别恋,甚至“希望”他移情别恋。为了证明他会移情别恋,她化名“陌生女子”引他中计。但是,在假造空间里,这个人格面具出现在他眼前,重新激起了他的热情。这说明,他爱的仍然是她。
用进废退的面具——面具转移
假定有一个人,他有一个懒人面具,如果遇到一个比他更懒的人,他的懒人面具会转移到对方身上,自己变得勤劳起来。他仿佛找到了一个替身,把自己的懒人面具“出让”给了对方。有一次上课,一位学员说他本来很喜欢拍照,平时出去玩,他总是主动担当拍照师的角色。后来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也很喜欢拍照,并且拍照水准比他高。从那以后,他就很讨厌拍照了。
有一位女学员,自己被人欺凌的时候只会自认倒霉,如果看到别人被人欺凌,她就会仗义执言。这是由于,自己被人欺凌的时候,她的“被欺凌者面具”被启动;别人被人欺凌的时候,她的“被欺凌者面具”投射给了别人,自己变成了“侠女”。电影《金陵十三钗》里的约翰是一个“小人”,当他遇到比他更坏的人[日本兵] 时,他的暴徒面具没了,一下子变成了“贤人”[神甫] 。
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
福尔摩斯聪明绝顶,而他身边的人都笨头笨脑,包括华生和警长。这是由于他把“傻子面具”转移给了别人,使“聪明人面具”得到强化。福尔摩斯公理感极强,他的敌手都是罪大恶极的罪犯。这是由于他把暴徒面具转移给了别人,使好人面具得到强化。在他的敌手中,莫里亚蒂传授可谓一绝。他的聪明才干不亚于福尔摩斯,而他的邪恶与福尔摩斯的公理形成光显的对比。他们真是一对冤家对头。他们斗过好多回合,都不分胜败,最后在斗殴的过程当中双双坠入深渊,“玉石俱焚”。
当一个面具被投射出去以后,这个面具的能量就得到了释放,基本上没有“能力”再担当主导面具了,这个面具仿佛在人格构造中消失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投射,还不如说“投送”,送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投射是复制,投送是互换。投射是分享,投送是奉送。对方接受了奉送,就成了“我的替身”或“另我”[另外一个自我] 。
“冤家对头”一词经常被用来描述矛盾性迷恋,两个人关系很密切,但又冲突不停。两个人关系近了,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关系密切的人都是冤家对头。福尔摩斯和华生是冤家对头,神探亨特和他的女伙伴麦考尔也是冤家对头。
冤家对头有时候不是两个人,而是一组人,例如唐僧师徒。有人说,唐僧代表超我,孙悟空代表自我,猪八戒代表本我,三个人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有人说,猪八戒代表生理的需要,沙僧代表安全的需要,白龙马代表归属和爱的需要,唐僧代表尊敬的需要,孙悟空代表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人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这已经不是转移,而是“瓜分”了。
在日常生活中,转移非常普遍,家庭治疗称之为“互补作用”。在家庭里,一个人越强,另外一个人越弱;一个人越勤劳,另外一个人越懒;一个人要管,另外一个人就不服管;一个人追,另外一个人则逃。
怕丈夫变心、用小号诱惑老公,不料他真的出轨了
上一篇:老婆跟别人跑了,丈夫选择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