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情感 >

我还有资格拥有幸福吗?外遇后强烈自责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换句话说,不必用「对/错」、「好/坏」这个标准来判断。为什么?因为这个标准只存在于理性「思考」中,并不在我们的「情感」当中。这么一来,即使是被社会视为禁忌的事,我们也都能够「理解」才对。

接下来介绍的案例,或许有人会觉得生气、无法理解,也或许有人会主张这样并没有错,我们心理咨询师很少去争论「对/错」,我们的目标是摆脱罪恶感,让人轻松一点。

这一节,我要介绍一个很适适用来探讨「原谅」本质的案例。希望各位能够以「对事不对人」的概念来对待以下的案例。

有一位离过婚的女子来找我晤谈。离婚原因是自己外遇,然后遭到老公责怪而引发的。询问之下,我才知道她的父母在她年幼时离异,她是由母亲独力扶养长大的。

为了扶养她,母亲日以继夜地工作,也因而她经常一个人在家,觉得非常寂寞。

二十岁那年,她和大她十岁的男朋友结婚,对方是个经常出差、工作繁忙的人。两人一直没有小孩,她下班后回家,都是独自过夜,即使向老公诉苦,也只得到「工作啊,哪有办法,你就忍受忍受吧」的回答,于是内心相当空虚。

这时候,她遇见一位对自己很温柔的男人,很快就被吸引住,没多久便发生关系。

可是,这个男人已有家室,她仍然得独守空闺。这名女子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皆怀有强烈的罪恶感。

「我这个样子,有资格幸福快乐吗?」她问我。恐怕她已经问过自己好多遍了。

「因为寂寞而外遇,不算是一种罪过吧。」我说。她做的事或许背叛了她先生,但我认为事属无奈,无可非议。换句话说,这是不得已的。

她叹了一口气,说:「虽然我没办法马上接受你这种说法,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整个心一下轻松了起来。」然后,我开始问她童年的事,了解她内心寂寞的原因。

从情感角度来看,谅解无可非议的状况

一个年幼的小朋友在夜里独自期待母亲回家,这是怎么样的心情呢?闪电打雷、狂风吹得窗户嘠吱嘠吱作响的时候,又是怎么度过的呢?虽然母亲已经把饭准备好了,但每天晚上一个人吃饭,那是什么样的味道呢?还有,一直殷殷等候母亲回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这名女子长大结婚后,仍然过着与童年时代一样的生活。搞不好在期待丈夫回家时,便会想起童年的寂寞。

当然,大人的感受不会跟童年一样,但如果看到家人一起快快乐乐地走在路上,看到别人家中灯火通亮的模样,很可能会有一股胸口闷痛的感觉吧。

这种时候,出现一个很体贴自己的人,就算明知不可,恐怕也无法抵御吧。处理罪恶感时,我建议以「为何如此不得已?」的角度来对待。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没有法律、伦理,也没有社会人之常情,只是「有那样的情绪」而已。

换句话说,不必用「对/错」、「好/坏」这个标准来判断。为什么?因为这个标准只存在于理性「思考」中,并不在我们的「情感」当中。这么一来,即使是被社会视为禁忌的事,我们也都能够「理解」才对。

如果当成「会这么做都是情非得已」,你就不会自责了吧?

不判断「好/坏」,去接纳与理解

这种处理方法称为「接纳与理解」。平心接受她说的话(接纳),然后「理解」为何她不得不那样做,这种态度才能帮助她。

这里的「理解」,不是理性的、逻辑性的理解,而是「感性」的理解。这点很重要。

换句话说,你会认为,不论是谁,只要心理状态同这名女子一样,那么,即使理智上明知不可,还是会做出同样行为。这个「接纳与理解」,在探讨「宽恕」时非常重要。

很多人会根据表面上的行为、态度,来判断其「好/坏」。可是,那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不得已苦衷的情形并不少见。像这样,接受、理解自己做的事,才有可能原谅自己。

心理咨询师想对你说

以善恶、对错判断一件事,是属于思考层面。如果我们关注内心(情绪),就会看到「情非得已的苦衷」。只要能够理解该苦衷,就可以「原谅」自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