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问题一直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前有“天价彩礼”惹人争议,后有“以学历换彩礼”发人深省。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收“高价彩礼”,为何此类问题还是屡禁不止?
“彩礼”在传统上又被称为“聘礼”。汉族传统婚姻仪礼分为六步: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以俗称“六礼”。汉民族是个很重视礼仪这种形式主义的民族,还专门著了《礼记》这本书。早在二千多年前周公制礼开始,各种礼仪就充斥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婚姻是中国人的人生头等大事,自然得一板一眼地按着《礼记》中的要求走。
贵族肯定得一丝不苟地照做,民间普通老百姓就可以简单着来。但再怎么简单,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媒妁之言,二是聘礼。没有媒妁之言,那就成了“无媒苟合”。
按《礼记》的要求,传统的六礼中除了纳征以外,其他五礼都是用大雁作礼品。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制定繁琐礼仪还真不是为了钱,取个好的寓意和兆头才是目的。
在封建社会,男性是主要劳动力,女性慢慢变为生育后代的工具,彩礼也慢慢变为商品买卖的价格,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直到现在,彩礼越多表示价格越高,也就是这个女孩子显得越尊贵。这种两千多年深入骨髓的封建买卖意识和说法,不仅仅是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也是女方父母的潜意识。当男方提亲谈到彩礼时,女方总是会说一句,我养个女儿容易吗?你给那么一点彩礼,一点都不重视我女儿,我怎么放心把宝贝女儿交给你?看看,父母都把自己女儿当成物品一样了,彩礼越高就越重视吗?宝贝本无价,殊不知给的彩礼越多表示你的女儿越接近于商品化。
社会发展到今天,女子早已到了与男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可是,女子出嫁,彩礼越来越重,搞得一些男方为了应付结婚,疲于奔命,乃至于倾家荡产。一边讲男女平等,一边不断索取超出男方经济承受范围的彩礼,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封建矛盾思想。
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彩礼价格也各有不同,经济的发达程度、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彩礼”的多少。
以河北省为例,虽然数据图上显示河北省“彩礼”4.6万,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平均价格。在河北的有些农村依然保持着“高彩礼”的习俗。小编认识的两个朋友就是因为“彩礼”问题而分手的。
姑娘姓安,是邢台人,男孩姓刘,是衡水人。小安和小刘是在办公室一起工作的时候慢慢擦出爱情火花的。
之后经过大概半年的相处,小安和小刘终于见家长了。小刘在去小安家拜访的时候,小安的父亲就跟小刘聊到了“彩礼”的问题,因为小安老家这边的“彩礼”比较高,都是10-20万的,而小安和小刘是自由恋爱的,再加上小安是独生女,所以小安的父亲就提了这么一个要求:以后小安和小刘的其中一个孩子随母性,这样小刘家给10万“彩礼”就可以了。
在小安父亲提出这个要求以后,小刘对以后一个孩子随母姓没有太大意见,当场就表示同意了,但是对于“彩礼”的多少并没有做出表示。
在小安后来和小刘的沟通中,小刘表示自己老家这边“彩礼”最高只能给到8万,并且很坚定地表示绝不会多给任何一分钱。小安后来就问父亲,是不是一定要10块钱“彩礼”,但是小安父亲出于对女儿的爱以及对小刘态度的考虑,也咬牙表示没得商量。
就因为这相差的两万块钱彩礼,小安夹在父亲和男友之间左右为难,本来已经谈婚论嫁的两个人,在僵持了将近两个月后终于还是走上了分手的道路。
天价彩礼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也使得感情的表达演变成了物质的交换,就因为这相差的两万元彩礼,小安和小刘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恩爱恋人变得形同陌路,你觉得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