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比巨大,我们常听到“子不教父之过”,也清楚何为“舐犊情深”。
一个是家庭教育的准绳,一个是为人父母的本能,要如何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分寸,是万千家庭需要研究一生的课题。
在家庭成员中,父亲的角色似乎更需融合严格与慈爱。无论孩子资质如何,只有教会他自修其身,才有可能求得发展。
这样简单的道理,杨修的父亲——杨彪,却在血泪教训中才得以明白。然而等他明白之时,儿子的命已经没有了,他也不得不如履薄冰般和当权者小心周璇。
“梦中是局外人”
杨修的父亲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儒,其祖辈是正统的弘农杨氏,从曾祖父杨震那一辈算下来,杨家连任了四代的太尉,是朝野上下举足轻重的存在。
但杨彪的辉煌可不止于官职。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杨彪在历史中的形象一直都是克己复礼、奉公守德,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若说杨彪身上还有什么比他的官职地位更为耀眼的,那便是他的品行了。杨彪的品行中,最有特点的便是“忠”。
他不止是忠于皇权、忠于那个位置,他更看重正统。他忠于儒家显学,忠于信仰操守。在杨彪心中,宗道正统的份量要远远超过权势、银钱这些身外之物。
汉献帝初登帝位之时,被董卓挟持掌控,杨彪当时在朝野担任司徒一职。虽是文职,但却不妨碍他的卫道之心。他敢与董卓分辩对抗,即便罢官免职也丝毫不惧。
而后,汉献帝被执掌兵权的李暹包围劫持,杨彪也自请跟随,以护献帝周全。在手握兵刃的郭汜面前也敢厉声质问,不落道统威仪。
就是这样一个不惧风暴,直面风暴之人,却也难以避免的成为了权利游戏中的牺牲品。
谁能想到,一生清醒的杨彪,在晚年到来之际,饱受丧子之痛,不得申冤诉苦,时时提防有心之人,以免累及全家。
杨彪有一个儿子,他的传奇故事一点不比其父少,他叫杨修,是东汉著名的谋士。因家学深厚,杨修自小聪颖过人,可儿时的优点却也成了他中年时期断送性命的根源。
说到杨修,就不得不提到对他影响巨大的一个人——曹操。杨修的起势就是遇到曹操之后开始的。当然,生命的结束,也被曹操所掌控。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具野心的政治家,他的野心促成了他多思多疑、求贤若渴等鲜明的个性特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些都出自曹操之口。
曹操少年得志,凭借迎献帝入许的机遇,得到了仕途上的提升,后又依仗出色的军事头脑,在多场大战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相。
以此一生,让曹魏政权深深扎根于中原的这片土地中。
在未遇杨修时,曹操就深知杨氏有大才。杨修其父是才学与地位并重的名家,而杨修本人虽还未获得要职,但其与东汉名士孔融齐名的才智已是远扬已久。
另一边,杨修也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他欣赏曹操的野心与抱负,认为在这样的人身边,他的才学终能得以施展。
杨修的选择倒是让不少人感到吃惊,其中就包括曹操本人。但得此大才,于私于公都是一大幸事。
二人的性命纠葛也就此展开。
“梦醒是局中人”
没多久,杨修的才华让他很顺利的当上了曹操的“秘书”。刚开始,曹操走到哪都带着他,他的见识才学,让曹操都自觉不如。
杨修有多聪明呢?这还要放到故事中才能说清。
一次,杨修跟随曹操快马出行,路过曹娥碑,见碑上有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问杨修可知何意?杨修正要做解,曹操打断道:你先不要答,让我想一想。这一想就到了三十里外。
这“黄娟”,指色丝,组成“绝”字;“幼妇”指少女,是单字一个“妙”;“外孙”指女儿的儿子,便是“女子”——“好”;“齑臼”是受辛苦的意思,左右组成“辞”。
曹操所说与杨修所想一模一样,可却远不及杨修思绪的敏捷程度。这就是有名的“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若只是聪明,或许杨修的性命也不会过快的结束。可他岂是一个能够收敛锋芒的人?
他恃才傲物,又总爱利用自己的聪明来妄自揣度曹操的心思,并且每次都能猜中。曹操本就猜疑心重,杨修的表现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曹操心中,不断提醒着他。
有一次,杨修主持修建相国府,曹操来视察,临走却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发现后,立刻着人将门拆了重修。后有人问其原因,杨修答到:“活”在“门”上,便是“阔”。
还有一次,夜里,侍卫将掉落的被子给曹操盖上,却被惊醒的曹操拔剑杀死。事后,曹操不好承认,便装作不知情。只有杨修清楚,“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杨修的聪明远不止这些,还有著名的“鸡肋”、“一合酥”等传奇故事。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汉中与刘备守军僵持不下,意欲撤兵。一天,守卫来帐前询问曹操夜间换防的密令时,曹操脱口而出“鸡肋”二字。
守卫奇怪,杨修却深谙其意:鸡肋,是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正反映了曹操如今对这场战事的心境。
还有一次,塞北进献小吃,曹操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字,防止在案前。杨修进门时正巧看到,便携盒离开,分予众人吃了。
曹操知晓后,问他为何敢如此?他道:“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这一系列的经历都体现了他异于常人的机敏。可这些机敏在曹操眼里,从欣赏渐渐变成了厌烦。
若事情只是如此,曹操对杨修还不至于起了杀心。情势的转折在曹操的两个儿子争夺王权时便悄悄开始了。
受其父的影响,杨修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学推崇者,他认为的道统,更纯粹,更天真。这让他在选择曹操之后,再一次在兄弟二人的争夺中做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选择,这一次,他选择了曹植。
曹植聪慧,又比其兄更温和守礼,这很投杨修的意。可在曹操面前耍足了小聪明的杨修已不得好感。
他转身又进了曹丕曹植夺权的漩涡,这让曹操不可忍受。这一步的迈出,也让他再无回转的余地。
曹植是曹操最看重的儿子,他博学多才却不咄咄逼人,虽无政治才能,但为人品性要比他的兄长曹丕好。曹丕则在政治能力上像极了曹操,是能堪大事的人。
让谁来做曹魏政权未来的主人,曹操也不能确定。于是,他施计测试这两个孩子,让他们策马出城,却让守城士兵严守城门,不得放行。
杨修得知后,与曹植驾车疾驰而去,并告知曹植,若有拦路者,格杀勿论。最后的结果就是曹植成功出城,而曹丕被困其中。
曹植在这场测试中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并未如同料想般得到大业继承。杨修所出的计策再一次加深了曹操对他的厌恶与提防。
更令曹操气愤的是,在得知曹植争权无望后,杨修开始有意疏远曹植,他被野心和权势冲昏了头,他的“纯粹”与“天真”变得污浊不堪,将他带向死亡的深渊。
同为智囊团成员的荀彧也是才智过人,是曹操智囊团里不可多得的人物,但他并未因自己的才华而丧命。
若说参与党争,贾翊、司马懿等人也在二子之争的漩涡之中,但也未落得像杨修一般的下场。
曹操爱才,是才被他所用,争权夺位,是有亡国之危。可这些都不足以令曹操赐死杨修。这真正的原因实则在杨修的父辈身上。
“局外亦是局中人”
曹操迎献帝入许,是想借机操控皇权,发展自己的势力,可地位崇高、影响巨大的杨彪便如同曹操大业之路上的绊脚石。
杨彪不肯轻易舍去正统的思想,而其子杨修就成为曹操逼迫杨家改弦易辙的突破口。为了魏国的未来,为了稳定的政局,曹操亲自终结了杨修的生命。
可命运对杨家的折磨并没就此结束。还未从丧子之痛走出来的杨彪紧接着收到了曹操所谓的“慰问信”,询问他因何瘦了,可实则是在逼问他,对赐死杨修之事有何看法。
含泪复信的杨彪回复的一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还成为千古名句。
“日磾”,是指西汉时期的金日磾,他的长子因受汉武帝的宠爱而肆意妄为、目无章法,金日磾见其放浪行径,气愤不已,果断的举剑杀子。
而“先见之明”就是指金日磾发现儿子的行为荒唐,可能在未来于国于民有所危害,进而大义灭亲,将其斩首于剑下。
后半句的“老牛舐犊”则是指,连牲畜都有爱护幼子的情感,更何况人呢?这是超越物种的本能依恋。
身为人父的杨彪自然不能免情,这一句“舐犊情深”,既体现了杨彪的不忍与悲伤,又让曹操再也无法责难于杨氏。
杨彪自此请辞,归乡养老。即便到后来,曹魏政局想要请君出山,聘请杨彪担任要职,杨彪也借故并未答应。
他看透了汉室在曹魏的缠绕下已经奄奄一息,权利之争让他已经失去了儿子,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敢于冒险,杨氏一门的存续才是他现在最看重的。
或许,杨修被杀的原因还有许多,这谜团层层叠叠,在历史的淘沙中,被解读的复杂难辨,但他露才扬己、尽显锋芒的做派,确确实实让他在官场之上大跌跟头,最后丧命于此。
杨修的一生成就于自己的才华,最后也败在这引以为傲的才华上。这是封建时代下才子的悲哀,也是乱世之中很多文人的宿命。
若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机敏灵巧的思维,只在小事上被显露出来,而在大事件、大格局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不然也不会葬送了他的性命。
如此看来,这所谓的才华更像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
杨修性格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的压力。祖辈的辉煌让年轻气盛的少年人想要尽快摆脱这巨大的光晕,成为一颗闪烁的新星。
他想通过自己的所学去赚取功名,获得认可。世事艰险,只凭一腔热血去闯荡。可他忽略了,即便所学纯粹深厚,但心性的急功近利也是不可能走得长远的。
而身为其父的杨彪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对孩子的心境变化已失察许久。等他反应过来,孩子已经找到了自己认可的道路,距他渐行渐远。
虽然父子二人被传颂的故事并不多见,但从杨修自小的才学与机敏来看,他在家庭之中是很受重视的。
杨彪爱子,毋庸置疑,可却忽略了严格与慈爱的平衡,致使父子二人再见时已是天人永隔。
舐犊情深可以理解,但耳提面命也是必要。
若放任自流,罔顾责任,自会有他人管教,“管教子女须严,考验品格须苛”,这是出现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一句台词。家教与品行都是立身之根本。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曹操除杨修是如此,他求曹魏的势力不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再突生变故。
可杨彪在这方面远不如曹操的谋略,放孩子施展抱负没错,但凡事不得逾矩,杨修看清形势的能力就远不如其父亲。
玩弄权利的人要具有掌控它的能力,可世人只爱权利,深陷权力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落得个命丧黄泉,不得善终的结局。
“弄权者必为权力所葬,权力实则奴役。”杨修是如此,其父杨彪又何尝不是?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回怼一句却成千古名句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比巨大,我们常听到“子不教父之过”,也清楚何为“舐犊情深”。
一个是家庭教育的准绳,一个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回怼一句却成千古名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回怼一句却成千古名句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一个是家庭教育的准绳,一个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回怼一句却成千古名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回怼一句却成千古名句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