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1888年的理论,改变了后世所有战争的格局!“门罗效应”到底是啥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们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但是世界的格局并不总是那么平静。在战争面前,我们必须保护家园,而这需要依赖武器。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它虽然产生于1888年,但是它却在后来改变了所有战争的格局!它就是“门罗效应”,这到底是什么效应,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堪比是菜园里的辣椒,一定要越高越厉害。当各个国家不得不进行战争的时候,为了争取优势,大家都是想尽各种办法寻找建设更加强大的武器。     和武器有联系的门罗效应     在历史的战争中,有这样一些东西,在它们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并不值得一提甚至不为人所知道,但是一旦被放在正确的地方设计成武器,它们就会发挥神奇的魔力,甚至深刻地影响战争的格局!比如切割索,还比如破甲弹。     这些武器都使用了同一种,被称为“门罗效应”的理论,它的发现让炸药的威力可以在爆炸时被集中,同时发挥出强大的伤害,在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门罗效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被美国的一位化学家查尔斯·爱德华·门罗,在1888年做实验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个物理原理。     当时的门罗在做硝化纤维实验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个非常小的不同,当他在钢板上,将圆柱形的炸药引爆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很小的凹痕,但是当这个炸药的圆柱形被设计成有个锥形的“空口”的时候,同样的炸药竟然可以直接炸穿好几层钢板!     门罗发现,如果在爆炸的时候,将爆炸物体的表面设计有锥形“空口”,那么这个爆炸的路线就会沿着这个口子的轴线汇集到一处,然后再爆发,这意味着可以让爆炸的能量发挥最大的效应。而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发现,让后世的战争格局被打破了。     当然,当时的门罗只是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效应,并没有将它进行应用,当时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直到1910年,德国科学家诺伊曼在了解这个效应之后,选择使用金属板加在那个锥形的“空口”上并覆盖它,才让“门罗效应”被应用到战场上成为可能。     诺伊曼的做法就是给锥形的空口加上了一个金属的外罩,这个外罩让爆炸的穿透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让爆炸波传送给金属罩,金属罩再在爆炸产生的温度高达900至1000摄氏度的高温,以及速度高达1000至3000米每秒的作用下变成一种堪比液体流通的能量,这种现象后来也被称为了“金属射流”。     金属射流和之前的炸药相比,拥有着更加快的速度和更强的能量,可以说在战场上,攻击那些有着厚厚的铁板和装甲的武器不在话下。     为什么威力这么大?     为什么金属罩可以有这么强大的作用,这是因为金属罩将“门罗效应”中的穿透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产生了金属射流的变化下,这个金属罩可以在保持原来的能量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速度,也就是前面的速度快,后面的速度慢,从而让金属射流的运动拉长,让能量不被分散。     在后来的实验中,金属罩的样子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从最开始的锥形,到后来出现的喇叭形,还有半球形,都是对门罗效应的应用。     门罗效应的发现和应用可以说让爆炸物的能量发挥到极大的程度。它就是让锥形的空口那里集合了高密度的能量,同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产生爆炸和破坏作用。不过这也说明了门罗效应的使用是适合局部的爆炸和破坏的,无法产生像是原子弹那样范围非常广的威力。     通过对门罗效应的应用,人们发明了一个在战场上有强大破坏力的武器,那就是“破甲弹”,而这个武器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战争的进度,还改变了后世的战争格局。     “破甲弹”的出现是建立在以前的传统的穿甲弹的基础上的。当时的穿甲弹为了击穿坦克,不得不依靠非常快的速度和坚硬的弹头才能实现,但是这种依赖动能且条件要求很高的武器实在是使用有限。     但是“破甲弹”就不一样了,它并不需要速度的要求,只需要金属射流,所以不管是你是高速的武器还是低速的武器,都可以使用还不影响威力。     “破甲弹”的原理和威力当时就有研究人员做过相关的试验。这个试验需要的是作为金属的铜锥,作为能量的炸药,放置炸药的一个保险柜,以及方便我们观察到威力的一个大水桶。     当炸药爆炸的时候,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大水桶也被击穿,里面的水流直接喷涌出来。通过镜头的慢放我们知道了在“门罗效应”的作用下,爆炸的能量直接击穿了柜门和水桶。     在战事上的广泛应用     门罗效应的发现在军事上和战争中有非常多的应用,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都根据这个效应发明了各种武器。一些比较有名的武器就比如苏联的反空心装药,以及日军的反坦克刺雷。     “门罗效应”的使用案例其一就是苏联的反空心装药技术。如果见到苏联的反空心装药,一定觉得苏联这行为也太奇葩了吧,竟然在坦克的炮管上装上伞是怎么操作,但是其实它就是为了反击,当时利用了门罗效应设计的空心装药弹。     看起来像是侧翻的雨伞的防护系统就是苏联为了降低炸弹的伤害值,减少对士兵的威胁,提高存活率的头脑风暴。这种反空心装药弹的“雨伞”通过密度非常高的铁链,及时拦截住空心弹,并将金属射流进行分散,从而降低炸弹对坦克的杀伤力,取得战争的优势。     二战时期的德国针对关键的坦克问题进行了反击。它们也是利用了门罗效应,设计了一种铁拳式的反坦克火箭筒。这种火箭筒看名字就知道有一个推进器,充当桥梁作用的发射管,以及利用了原理的空心炸药弹头。     铁拳火箭筒也是利用爆炸产生有着超高速度的金属射流,从而直接击穿敌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实现伤害。但是因为这种武器是单人使用的设计,虽然容易上手,但是很容易被发现,还存在着精准度差的缺点。     另外对“门罗效应”进行了利用以便在战场上取得先机的就是二战时期的日本。我们呢都知道二战后期的时候,坦克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于是各个国家都针对坦克进行了反坦克武器的发明和设计。在这么多的武器中,日本的反坦克刺雷简直让人“眼前一惊”。     日本的反坦克刺雷主要就是对门罗效应的再利用,采用的就是锥形的反坦克炸弹,其中会在圆锥形状的罩中放置爆炸物,同时炸弹的外壳也是参考了漏斗的形状所设计的圆锥形。     炸弹最下面的管子连接着一个长一米多的手柄,在炸弹的底部还有三个等距离的支架,整个刺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孩子互相玩耍的陀螺玩具一样,非常奇葩。     日本的反坦克刺雷可以说是日本在二战时期针对坦克,进行的单兵类型的反坦克的武器的典型案例了。当时的反坦克刺雷的重量被设计达到了10多斤,而且这种刺雷还需要人力进行投射,要想靠人去投中坦克,而且还有一定的准确性,这简直是老虎想吃天,无处下嘴行动啊。     后来日本在使用的时候直接将它演变成了一个自杀式的武器使用。也就是日本士兵扛着反坦克刺雷直接冲向敌人,然后钻到坦克的最下面同时拉动导火索,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袭击坦克。     不过后来因为日本的刺雷实在是失败率太高,而且自杀的方法也没办法给予后人经验,所以这个刺雷也逐渐消失在了实战的战场上。     门罗效应的现代化     门罗效应的本质是可以聚集能量,实现能量在一个局部地区的最大化,所以到了今天,虽然我们没有面临战争,但是对“门罗效应”的使用却并没有停止,有很多的现代武器或者是工程设施还在使用这一原理。     比如当我们在建造隧道桥梁等大型的设施的时候,我们有时候需要在条件艰苦,土壤恶劣的和岩石和泥土中进行打孔的操作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以门罗效应为原理的金属射流的设施进行打孔,提高效率让工程得以继续推进。     另外就是大型的工程设施中需要进行爆破,或者是要对硬度很高的钢板等构件进行切割的时候,以门罗效应为原理的各种切割机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人类设计的程序,对目标进行准确的破坏。     虽然门罗效应的产生看似不起眼,但是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它最后产生的影响确实巨大的,也许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离我们一百多年的理论,不仅改变了后世所有战争的格局,也让现代的科技发展有了创新和进步。     你是如何看待门罗效应的,你还知道哪些影响久远的物理理论或者原理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