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落泪:状元就他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中国的科举制度下,能获得状元的考生都将名垂青史,成为体现一个时代风气的象征。而在清朝末年的 1895年,四川来的一个穷苦状元骆成骧,用殿试答卷上的八个字,感动了光绪帝,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年的状元。骆成骧一生处变不惊,经历了从盛世到乱世的变迁,他稳重持重的为人,成为了危难之秋清末民初一个令人钦佩的印象。     一、穷苦状元,张睿见的赏识       四川郫县大安镇西街口,有一户姓骆的贫苦人家。这户人家虽然家境贫寒,却有一双聪明伶俐的儿子,名叫骆成骧。骆成骧生性聪慧,自幼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天资。5岁开始,他就随村里的私塾老师学习读书识字。       每当老师教他几个字,没过多久,他就能熟练书写,并能背诵文本上面的文章。看似平常的识字,在骆成骧手中却是易如反掌。私塾老师见识到骆成骧的非凡天赋,便劝他的父母,一定要让骆成骧好好读书,日后必成大器。       骆成骧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辛。为了让骆成骧读书,他们甚至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头牛。然而,骆成骧的父母从未后悔过这个决定。因为他们深知,骆成骧是家里的希望所在,唯有让他读书成才,才能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在父母的支持下,骆成骧刻苦攻读,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15岁那年,四川学政张之洞视察骆成骧就读的学校,亲自查看了骆成骧的文章。张之洞对骆成骧的文笔赞不绝口,断言他日后必定有“大造化”。       张之洞是当时四川的最高学官,见多识广,自然看得出骆成骧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的一番话,更坚定了骆成骧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决心。为了回报家人和师长的期望,骆成骧决心一定要在殿试中取得佳绩。       二、殿试现身,八字感动帝王       1893年,骆成骧参加四川乡试,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夺魁。1895年,骆成骧终于来到北京,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殿试。       殿试是每科进士最终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考生们要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的金銮殿,亲自接受皇帝出的题目,考试结束后由皇帝本人过目评卷,这无疑是对一个书生极大的荣耀。       这一年的殿试对于骆成骧来说意义非凡,因为首次进行的是新式以时事政治为主的课题,而不再是固守八股文章、经书义理的传统科举。       光绪皇帝出题目为:军事、节俭、民生和水利。这正是当时清朝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骆成骧对这些热点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当下不敢懈怠,一气呵成写出近两千字的答卷。       “据说,所有考生只有骆成骧一个人按照题目要求做了回答,其他人或是照本宣科,或是不知所措。”骆成骧的同窗好友回忆道。       光绪帝亲自阅卷后,看到骆成骧对每一个题目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尤其文章结尾“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大字,更是触动了他的心弦。       这八个字道出了身为君主的光绪帝,与身为臣子的考生之间的责任与担当。主忧臣辱,君主要为国家顾念忧虑;主辱臣死,臣子对君主有辱,就只有以死谢罪。       “陛下看着这八个字,眼眶红了,当场就决定将骆成骧录取为该届第一名状元。”一位在场的大臣回忆道。一个贫寒书生的八个字,竟然感动了身处权力核心的帝王,骆成骧也以一场殿试,成为四川百年来首位状元。       三、维新变法,稳重保全性命       光绪帝是一个开明且急于改革的君主,1894年的甲午战败更让他认识到维新变法的紧迫性。于是,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密谋变法维新。       1895年,骆成骧作为殿试状元,也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城,参与了变法维新的密谋活动。光绪帝希望通过变法,使清朝强大起来,所以对骆成骧寄予厚望。但骆成骧对变法持稳重态度,他建议步子不能迈太大,要循序渐进。       “我劝康有为他们,要稳扎稳打进行变法。可他们不听,一心只想快速推进。”骆成骧后来回忆道。       就像骆成骧预见的那样,1898年的百日维新很快就以失败告终。但是由于骆成骧在变法中保持低调,他幸免于难,没有被慈禧太后追究责任。其他多名维新志士则被杀害或流放。       “成骧啊,庆幸你没和康有为他们走得太近。要不这一遭可不就完了。”骆成骧的父亲担心地对他说。骆成骧点点头,内心也明白稳重的态度保住了自己的命运。       四、奉命留学,宪法建言献良策       1905年,在倒退多年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预备立宪。为学习各国议会制度,骆成骧被派遣到日本留学法政。他在东京成为清政府派来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       一年多的时间里,骆成骧努力学习,还为清朝未来的宪法制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政制进行融合,吸收其精华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政体系。”一位与骆成骧同在日本学习的学生说。       1909年,骆成骧完成学业归国,向清廷提交了他对宪法的详细建议。他的建议获得朝中important重视,不过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些建议也就自然失败告终。尽管清朝覆亡,骆成骧还是尽到了一个士大夫努力挽救祖国的责任。       五、民国议长,一生清廉持重       中华民国成立后,四川省临时议会举行首次会议,会议决定推举骆成骧为议长。骆成骧在任议长期间,努力维护地方政权的稳定。他奔走呼吁停止内战,主张各省联合起来对抗军阀混战。       身为议会议长,骆成骧以身作则,始终廉洁奉公。有一次,一个商人送来高价礼品想要博取骆成骧的好感,被他坚决拒收。“我当了一辈子清官,决不收受任何不正当利益。”骆成骧严正声明。       在骆成骧晚年的时候,四川百姓还经常讲述他的故事,以资勉励。“骆先生一生清正,就算变法失败也保全了性命。他是我们做人的楷模。”老百姓们常说。       1933年,骆成骧在成都寓所中去世,终年79岁。得知噩耗,数万四川乡绅齐聚为这位清末民初的名士送行,所有人都身着白衣白帽,以示哀悼之情。骆成骧一生坎坷,却以其稳重持重的品格,赢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尊敬与缅怀。       结语       综上所述,骆成骧是清末民初那个多事之秋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外患环生、国家存亡岌岌可危的背景下,骆成骧以稳健的态度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力图挽救清朝危局;及至民国之后,他又努力呼吁停战议和,竭力维护百姓安宁。       虽然最终没能改变大时代的悲剧,但骆成骧却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诠释了一个儒者应有的情怀与担当。他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将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一个镜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