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是鄂豫皖根据地主力红军之一,长期战斗在鄂豫皖、鄂豫陕根据地,后来分别成为红四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战斗历史。
1931年10月25日,在皖西六安县麻埠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开始只辖第七十三师(由红四军第十二师改称), 师长刘英(即张英),政治委员吴焕先,参谋长王振亚,政治部主任赵箴吾,下辖:第二一七团,团长韩亮臣,(后)洪美田,政治委员张家凯;第二一八团,团长袁芳菊,(后)程启光,政治委员林英安;第二一九团,团长吴金山,政治委员曾传六,同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
红二十五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主要战斗在皖西地区。1932年1月,第七十三师参加了杜傅店战役,取得重大战果。2月,该师又返回皖西,由旷继勋兼任师长, 由刘士奇调任军兼师政治委员。这时,由红四军三十一团同皖西地方武装,成立了第七十五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3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挺进皖西,会同第七十三师进行了苏家埠战役,取得重大胜利。5月中旬,由独立第三师(六安、霍山、商城、霍丘等县独立团)改编成立了第七十四师,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后)邓义山,副师长张成功。6月,第七十四、七十五师留皖西活动。第七十三师由王树声继任师长,张广才继任师政治委员,全师随方面军挺进豫南,开辟工作。
7月,旷继勋被撤职,由蔡申熙继任军长。此后,第七十三师归方面军直接指挥,先后参加了围攻麻城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军部及第七十四、七十五师,仍在皖西作战。9月上旬,方面军主力东进,与红二十五军会合。这时撤销了第七十四师的建制。10月9日,红二十五军在河口冯二寿地区阻击敌军进攻,军长蔡申熙不幸壮烈牺牲。不久,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西征,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奉命随同西行。此后,师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下辖:第二一七团,团长洪美田,(后) 王学礼, 政治委员闻盛世;第二一八团,团长程启光,政治委员林英安,(后) 陈少清;第二一九团,团长韩金城,(后)陈友寿, 政治委员李绍德。第七十三师转战至川陕边区后,1933年初,曾仍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实际只有第七十三师。同年7月,红四方面军扩编,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被扩编为红三十一军。
鄂豫皖根据地重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在红安县檀树冈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新成立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正式宣布成立,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经理处处长吴宛如, 政治委员赵林卜,军医院院长钱信忠,政治委员苏焕清。下辖第七十四师(由红二十七师改成),师长徐海东, 政治委员戴季英,下辖二二〇、二二一、二二团;第七十五师(仍是原红二十五军所属),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辖第二二三、二二四团,另有特务营,军部特务营(原所属)等,全军共约7000人
红二十五军重建后,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第七十四师在麻城以北,第七十五师在红安以北,分别同敌军作战。不久,第二二一团改称第二四四团编入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又称第八十二师)。
1933年3月下旬,红二十五军集中兵力,在郭家河举全歼敌军一个旅,俘敌2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军政治委员王平章不幸牺牲。此后由军长吴焕先兼军政治委员。
4月上旬,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副军长兼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少卿、政治部主任程启波,下辖第二一七团,团长吴先忠,政治委员王正进;第二一九团,团长胡英荣,另将独立师第十六团改编为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团,这时,全军共辖3个师7个团,发展到13000余人。由戴季英继任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仍兼第七十四师师长、周化贤继任师政治委员。5月至6月中旬,红二十五军进行七里坪战斗失利,部队受到损失。7月,撤销了第七十三师建制,全军辖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共6个团,约6000余人,由周希远任第七十五师师长。7月至9月,红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鄂东北、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部队受到很大损失,全军撤至皖西北根据地体整。8月,鄂东北重新组成红七十三师、师长廖炳银,政治委员王少卿,下辖第二一七、二一九团,不久失败。
9月2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主力部队缩编。第七十五师辖第二二四、二二五团;第七十四师直辖3个营,全军约3000人。随后,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北向鄂东转移。10月2日,通过潢麻公路时,在黄土冈一带,部队遭到敌军突然阻击被截断,分成了两部分。由沈泽民和吴焕先率第七十五师大部和第七十四师一部,共约2000人,进入鄂东北地区活动。将第七十四师余部编入第七十五师,以团为单位分散开展游击战争。省委书记沈泽民因病逝世,由徐宝珊继任。
由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的第七十四师大部1000余人,返回皖西北地区坚持斗争。11月初,鄂东北的二十五军军部将第二一七、二二四团和二二五团缩编为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团长张绍东,政治委员李世煌。不久,又将第二一九团也编入第二二四团, 共约1000人,部队又改称为第八十四师,与原坚持斗争的八十二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军,共2300人。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治委员。他们不打消耗战,不硬拼,积极开展外线游击战,在石门、固始、六安等地接连打了胜仗。
1934年4月,张学良率东北军等16个师、4个独立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东南豹子岩会师。经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二十八军并入红二十五军。第八十二师改编为第七十四师,下辖3个营;将第八十四师缩编为第二二三团,与第二二四团重新组成了第七十五师。此后,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姚志修,副师长罗向明,政治部主任夏邦华,辖 3个营;第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政治委员高敬亭,辖第二二三团,第二二四团。全军共约3800余人。此外,以第三路游击师为主组成一个团,仍称第八十二师。师长林维先,政治委员江求顺,参谋长张震东。下辖3个营,约1000余人,坚持皖西北的斗争。7月,二十五军在罗山地区,取得了长岭岗战斗的胜利,打垮东北军一个师,歼其5个营,缴获轻机枪60余挺,长短枪800余支。
1934年11月初,红二十五军从皖西转进至鄂东北。 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及军委派程子华来转达的指示,决定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向河南方向实行战略转移,并决定由程子华任军长,部队行动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经过整编,撤销了师级建制,由军直辖4个团第二二三团,团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二二四团,团长廖家富,(后)叶光宏,政治委员胡杜先,(后)易德高;第二二五团,团长周益华,政治委员张明先;手枪团,团长姚寿华,(后)杜本润,政治委员宋兴国,全军共2980余人。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供给部部长先后吴维儒、李隆贵、王耀先,政治委员张希才。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全军由何家冲出发,穿过平汉路西进经过敌人封锁线,进人陕南。12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开会,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将省委改称鄂豫陕省委。同时,对红二十五军进行缩编,撤销了第二二四团,此后军下辖第二二三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二二五团,团长方炳,(后)张成毅,政治委员张明先;手枪团,团长杜本润,政治委员李隆贵。1935年3、4月,全军接连打垮尾追的敌军警二旅等部队,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剿”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建起了包括5个县革命政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7月2日,全军在山阳县袁家沟口全歼敌警一旅,俘敌旅长以下1400余人,缴枪1000余支,取得重大胜利。随后,全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继续长征,这时郭述申任军政治部主任,全军共约4000人。由郑位三、陈先瑞率领少数部队在陕南坚持斗争。9月,将陕南各游击师及部分伤病员组成了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
红二十五军挥师西进北上,攻克天水,占领泰安,驰骋于陇东南,截断西兰大道。这次积极行动,震动并牵制了敌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北上。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城西(四坡村) 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政治委员吴焕先亲自指挥部队反击,全歼敌军1个团,但吴焕先不幸壮烈牺牲。9月7日,由徐海东任军长,由程子华任军政治委员。随后,红二十五军挥师北上,到达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全军共有3400余人。
1935年9月18日,红十五军团成立。将原红二十五军缩编为第七十五师,从此取消了红二十五军的建制和番号。第七十五师归红十五军团建制。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下辖第二二三团,团长陈锦秀,政治委员常玉清;第二二五团,团长郎献民,(后)徐行德,政治委员刘震。 10月,军团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主力会师。11月5日,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组织。第七十五师随军团划归方面军建制。常玉清任副师长,毕士悌调任师参谋长,周碧泉调任师政治部主任。随后,全师参加了直罗镇战斗,取得重大战果。1936年2月,全师参加东征战役。出发前于延川成立了第二二四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王集成;第二二三团,团长陈锦秀,政治委员周固礼;第二二五团,团长徐行德,政治委员刘震。部队东渡黄河时,毕士悌不幸牺牲,由伍修权继任师参谋长。全师随军团编为右翼纵队。3月,袭击文水,威逼太原,于兴县、中阳接连歼敌。
1936年4月14日,根据军委决定,红十五军团在大麦郊整编,将第七十五师扩编为两个师。由第二二三团扩编为第七十三师,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后)陈漫远,副师长郑与恒,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陈漫远,(后)钟伟。3个营扩编为第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团三个团;由第二二五团扩编成为新的第七十五师。其3个营扩编为第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团,师长陈锦秀,政治委员常玉清, 参谋长卢绍武,(后)韦杰,政治部主任工集成,(后)谭甫仁。5月初,东征战役结束,全军撤回陕北、随后,第七十三、七十五师又参加了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后)韩振纪。由原第七十三师和第七十八师一部改编为第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常玉清、参谋长兰国清,政治处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由原第七十五师和第七十八师各一部,改编为第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秀,副团长韩先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处主任刘震,副主任吴信泉。1941年,“皖南事变”后,三四四旅改编发展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原三四四旅改编为第十旅。抗战胜利后,第三师挺进东北,发展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第十旅改编为第五师,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头号主力师”之一。1948年11月,第二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第五师改称第一一六师。
另外,留在陕南的红二十五军部分部队,于1935年9月9日,组成第七十四师在中共陕南特委(书记郑位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师长陈先瑞,政治委员李隆贵,副师长兼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后)刘键挺。下辖:第一营营长张海波,政治委员袁崇安;第二营营长肖大喜,政治委员郑连顺;手枪团团长吴济云,政治委员张培真。全师近700人。自1935年冬至1936年秋,全师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粉碎了敌人先后发动的三次“围剿”,建立了宁陕、佛坪游击根据地。部队逐步得到发展。“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及军委派李涛到陕南传达了联蒋抗日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陕南军委会,主席郑位三,副主席李涛。红七十四师对外改称“南路抗日军”,下辖4个团共1700余人。1937年1月22日,全师开至商县同红十五军团会师。部队进行了整顿,师长陈先瑞,政治委员张明先,参谋长杨焕民,政治部主任吴东升,下辖:第四团,团长王挥友,(后)高兰桥,政治委员吴济云(即吴林焕);第五团,团长孙光,政治委员罗明义,(后)丁国钰;第六团,团长汪世才,政治委员张培真,(后)李书全。随后,红十五军团返回三原地区,红七十四师仍留在陕南镇安、柞水、宁陕一带。4月,开赴长安县大峪口整训。8月,全师开赴三原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主任陈先瑞。10月,改为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展历程
红二十五军,是鄂豫皖根据地主力红军之一,长期战斗在鄂豫皖、鄂豫陕根据地,后来分别成为红四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战斗历史。
1931年10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展历程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1931年10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展历程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波兰中世纪波兹南主教的权力与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