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李鸿章为何要干掉胡雪岩?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起晚清时候的红人胡雪岩,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了,一个经常被津津乐道的人物。关于胡雪岩的故事,如今已经被现代的人陆陆续续的写成了很多书,被不少朋友们所知。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各历史学家研究最多的首推高阳的《胡雪岩全传》。我们知道的胡雪岩是一位富商,用一句“富可敌国”来称呼毫不为过,可这位商人的落寞却和他的崛起一样快速。

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因为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小就帮人放牛来讨生计。十二岁时父亲病逝,贫困的家庭遭受了莫大的打击。如此继续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为了吃的一口饭,胡雪岩便外出闯荡,做过小伙计,跑腿的,杂役,什么活都愿意干,只求有一口饭吃。

十九岁时在杭州阜康钱庄干活时被于掌柜看中,掌柜对胡雪岩很是器重,甚至在去世前还将整个钱庄交给了胡雪岩,这笔财富为胡雪岩的商贾之路埋下了第一块砖。

后来的胡雪岩则搭上了官场这条线,做起了生丝的生意。而关于他是如何搭上官场,小说《胡雪岩全传》中用“上帝视角”给我们展示了胡雪岩的眼光。胡雪岩当时甘冒丢掉工作的危险,挪用钱庄的公款资助王有龄。可没曾想这王有龄真的很争气,竟一路高歌猛进,当上了一品大员。

不得不说,小说中的这段处理,实在是有很深的用意。通过胡雪岩和王有龄的这段故事,不仅让胡雪岩有了成为官商的资本,还给他未来和外商抢夺生丝生意结果功亏一篑,塑造了一个面对机会,敢孤注一掷的形象。

虽然本文不采用高阳的这种说法,但历史来看,胡雪岩确实搭上了官员的线,开始做起了官办的生意。

清末的时局是动荡的,外有列强的入侵,内有农民的起义。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这片大陆上的战火就一直未曾停歇。作为一个有眼光、能洞察时局的商人,胡雪岩有了资本后必定会面临战争的问题。在战争年代,能持续获利的唯有军火,相信这个道理,胡雪岩不会不知道。

具体是不是1860年“庚申之变”让胡雪岩有了做军火生意的想法,现在已经不能完全考据,不过把1860年定为胡雪岩开始插手军火生意的时间点,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时候。

因为到了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烧到了杭州城,时任杭州巡抚的王有龄自杀,左宗棠临危受命出任杭州巡抚,开始司职江南的军务。这个历史事件在中国清末的战乱中可能并不会让太多人记住,可对于胡雪岩来说,这就是他傍上第二个靠山的绝佳机会。

为什么我会在前面说如果胡雪岩在1860就开始插手军火生意,会对他有利,就是因为1861年左宗棠的到来,可以从军火生意上让胡雪岩联系上左宗棠。这么一来,胡雪岩就能成为左宗棠在江南军事事务的直接参与者,也为他一步步成为左宗棠“钱袋子”开了头。

在1864年之前,这几年的相处中,胡雪岩真正成为了左宗棠在江南的财务方面的左膀右臂。他不仅资助军队的建设,还开立商号,开始做起了大规模的贸易生意。在左宗棠任职江南期间,胡雪岩不仅在财富上快速积累,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恢复战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威望。胡雪岩的生意也和左宗棠彻底绑在了一起。

随后,随着左宗棠的大举用兵,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办了船厂,药厂,织呢厂,真的成为了左宗棠施展拳脚的钱粮资助。

1881年,因为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胡雪岩被赏赐穿黄马褂,带二品顶戴,总办“四省公库”。可谓人生得意,风头正劲。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主和的李鸿章和主战的左宗棠矛盾公开化,左宗棠深陷战事,李鸿章趁机发动了“倒左”运动。李鸿章明白,要想扳倒左宗棠,首先就要打掉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

胡雪岩在得到清政府的赏赐后开始有点忘乎所以,企图用2000万两白银垄断市场对蚕丝贸易的定价权。李鸿章得到消息后明白这是一个打掉胡雪岩的绝佳机会,因为一旦胡雪岩的资金周转不上,再发生挤兑,胡雪岩不仅会声誉尽毁,资金崩盘,左宗棠的军事上也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此时再想短时间内找到胡雪岩的替代者,维持军事开支,也就不可能了。

胡雪岩的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可也得罪了外商还有外资银行,但他们知道胡雪岩背后有清朝官员协助,也没有了办法。

李鸿章便下令东南各地方政府想尽办法拖住应该付给胡雪岩的协饷,又让自己的钱袋子盛宣怀出面,一面加紧收购蚕丝,一面联合外资银行拒绝借钱给胡雪岩。

外资银行一看清朝官员内部斗起来了,自己的生意还有希望,便开始从盛宣怀处收购生丝。

胡雪岩的财路一下被断了干净,钱庄也发生了大规模挤兑,可他此时真的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1883年底,胡雪岩就被清政府革职抄家;1885年,胡雪岩郁郁而终。

李鸿章打掉胡雪岩其实并不涉及私人恩怨,在过往向清政府的奏章中,李鸿章还有称赞胡雪岩的时候。打掉胡雪岩,仅仅也是官员的派系斗争,胡雪岩也才成为了左李二人争斗的牺牲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