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巨鹿之战,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这是项羽率领着楚军与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全歼王离军,迫使章邯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巨鹿之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但是章邯在巨鹿之战中并没有倾尽全力与项羽决战,而是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策略,导致王离为项羽所破。巨鹿之战后,章邯仍有击败项羽的实力,但却轻易的投降了项羽,表现得十分蹊跷。可以说,在巨鹿之战中,章邯有很大的消极避战嫌疑。章邯为什么这么做?
一、名将章邯章邯是秦二世时秦朝的军事支柱,也可以说是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但是章邯并不是武将出身,而是秦朝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负责提供宫廷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服务。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在大泽乡起义,赵歇、魏咎、田儋、刘邦、项梁紧接着纷纷起兵,各路人马以讨伐秦朝为名,联合起来向秦朝进军。
秦二世二年,陈涉部将周章率军队进抵戏水,在此危难之际,章邯冷静地提出起用骊山刑徒与奴产子,建军队以镇压盗寇的策略。秦二世于是大赦天下,任命章邯为将军,率领这支拼凑出来的军队大破周章。从此章邯带着这一支由罪犯、奴隶等组成的军队,出关中,灭魏咎,诛杀项梁,收邯郸,开始了光辉又坎坷的军事生涯。
在巨鹿之战之前,章邯的军队从关内打到关外,打遍关东,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挫折。他“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在定陶杀死项梁后,楚怀王熊心由此开始疏远项氏,并重用刘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重大胜利面前,章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项梁的死使他放松了对楚地的警惕,没有乘胜斩除楚地势力,面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去包围巨鹿。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对手项羽。
二、章邯的“刑奴”军章邯的部队主要由骊山刑徒和奴隶组成。这些人大多出身盗贼,性格极为强悍。他们在骊山服刑,长期封闭的生活和秦朝的欺骗蒙蔽,使他们对反秦形势缺乏了解。当秦二世赦免他们、让他们重获自由时,他们对秦朝的仇恨被缓和了,重获自由的热情让他们围聚在章邯身边,成为一支有着强大战斗力的队伍。
章邯军中还有一部分是“人奴产子”,亦称“家生奴”。较之于一般奴隶,他们更加服从,因为他们的亲属被掌控在秦王朝手中,作为人质相要挟。
但是这支“刑奴军”也不是铁板一块,无懈可击的。“骊山徒”多为旧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可成为供秦廷驱使的利器;然而当情势突变时,他们也可以成为向秦朝举起大刀的敌人。章邯击败周章后,倘若率领这支军队出关,由于函谷关以东地区是六国故地,是刑徒们的故乡,那里的反秦起义如火如荼,如果秦廷无法对这支军队进行有效控制,这些人积蓄已久的仇恨和向往自由、思念故乡的情绪将会引发大规模的逃亡甚至倒戈,这支大军就再也不是秦朝的守护者,很可能转变为秦朝的掘墓人。
“刑奴军”仓促成军,兵员素质、军队训练、武器装备、战术运用、军心士气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偶尔取胜问题不大,但倘若率领这样的部队与关外各路诸侯交战,恐怕难以保持长久的战斗力。
三、章邯与王离的关系巨鹿之战的转折点,是项羽大破王离军。当时王离兵围巨鹿,章邯驻军棘原,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依据秦法,军队战败,统军之将轻则免职,重则杀头。秦朝对败军之将的处罚很严厉,“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除此之外,连战败将领的推荐人也会受到牵连,秦昭王时,范雎举荐的郑安平在攻打赵国时,以兵二万人降赵,范雎差点因举荐郑安平而被杀。
奇怪的是,对于巨鹿之战的巨大损失,秦二世并未追究章邯的责任。如果章邯是战役总负责人,王离是他的下属的话,这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很多史学家认为:章邯虽然曾“令王离、涉间围巨鹿”,但章邯与王离并没不是统属关系,否则王离军败,章邯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
那么,章邯为何能令王离围巨鹿呢?这是因为此前不久,王离刚刚在成武南败于刘邦,王离兵败后前往章邯处助战,是章邯请示秦二世后,秦二世让王离参与巨鹿之战的。但是这种参与是临时的,王离与章邯两军是一种战时配合关系。
这种配合作战在军事上是非常常见的。在定陶之战中,王离就曾赶赴定陶配合章邯。定陶之战后,配合关系随即解除,王离也并未跟随章邯击赵,而是仍然留在楚地。
正因为章邯与王离两军并无明确的隶属关系,在王离军围巨鹿时,章邯到达棘原做的事情是“筑甬道而输之粟“,选择配合并支援王离军的作战行动。
四、章邯的避战表现章邯是一位善打硬仗、恶仗的名将。在破项梁时,章邯利用项梁轻视秦军的心理,“夜衔枚击项梁”,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一举击杀了项梁。
《史记-项羽本纪》对巨鹿之战的记述是这样的:”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殺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殺。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
客观上说,项羽全军渡河进攻王离,带有强烈的冒险性。因为巨鹿之南的棘原,章邯的20万大军正虎
眈眈,倘若章邯倾力北攻,项羽很可能腹背受敌,不仅解不了巨鹿之围,还有被全歼的危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项羽与王离大战的过程中,章邯居然做壁上观,没有任何动作。项羽虏王离并进军漳南后,章邯还没有开打就数次退却。
章邯军在巨鹿之战中从未主动出击过,存在明显的避战行为,这不能解释为章邯惧怕项羽。因为在项羽到来之前,手握重兵的章邯也未对巨鹿之北的陈余军及各路救赵大军进行攻击,则是静坐观望了至少一个月。
更为奇怪的是,项羽杀宋义后,派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章邯还是没有出兵截击。手握20万大军的章邯,甚至屡次被项羽“绝章邯甬道”,连短短的一段军用甬道都保护不了,章邯的消极避战态度可以说表现得极为明显。
巨鹿有大山和湖泽环绕,地势险要,并不利于项羽大军机动。章邯在此以逸待劳,完全可以从容截击项羽的部队。但是章邯不仅没能阻击住两万楚兵,反而被对方断绝是有墙垣来保护的甬道,章邯的作战态度十分可疑。可以说章邯的消极避战导致了王离军的覆灭,战后章邯为了掩饰,在退兵的同时向秦二世求救,态度十分消极。
五、章邯避战的原因在秦末镇压农民起义中,章邯作为一名文官在国家危难之际弃笔从戎,”起骊山徒自将之“,一出关便败周章,破陈涉,灭田儋,降魏咎,杀项梁,围巨鹿,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很显然,巨鹿之战中,章邯的表现并不是缺乏军事素养,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1、秦朝上层权力斗争。章邯在前线与农民军作战的过程中,秦朝上层权力斗争趋向白热化:右丞相冯去疾自杀,左丞相李斯被囚。正是从这时起,章邯再也没有主动出击农民起义军。李斯被杀及赵高任丞相,对章邯的影响相当大,以至其坐视王离军的覆灭而不伸以援手。
赵高任丞相后,与章邯之间相互猜忌,《秦始皇本纪》说“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曰:'赵高用事於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在和农民军的相持过程中,章邯派部将司马欣去咸阳和朝廷沟通,结果司马欣带回的信息却是,当下赵高当家,不论胜败,章邯都将被诛杀。这对章邯斗志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赵高和章邯到底有何矛盾,虽然史料上没有详细说明,但章邯降项羽后,“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也就是说,章邯见到项羽,别的什么也没说,单单向项羽哭诉赵高,可见章邯与赵高的关系已经水火不相容了。
之前李斯为相时,前方和后方相互配合较好,章邯一心作战,才取得了战场上的成就;李斯被杀,使得章邯对秦王朝的忠诚产生了严重动摇,加上与赵高紧张的关系,手握重兵的章邯无心作战是十分合理的。
2、部将的劝降。章邯部将司马欣、董翳先于章邯降楚,特别是董翳在项羽分封诸侯时以“劝章邯降楚”之功,被封为翟王,说明这两人对章邯降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史记》记载,章邯与项羽相持,秦二世数次“使人让章邯”。于是章邯派司马欣赴咸阳向秦二世说明情况,但司马欣连赵高都没见到,却带回对章邯更加不利的信息。司马欣回来后,向章邯分析形势,指出现在是赵高掌权,章邯即将面对“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可怕后果。
大战在即,咸阳传来的却是这样一个信息,严重挫伤了章邯的积极性:既然打贏打不贏都是一个结果,不如避战自保以观风向。
3、章邯的政治幼稚。章邯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并不是一位政治家。在章邯与中央相互疑忌时,他刚好又收到了赵王大将军陈余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陈余说道:”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
“分王其地,南面称孤”对此时狐疑不定的章邯诱惑是很大的。赵高杀李斯本来已经极大的震动了章邯,陈余又以赵高“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来威吓章邯,加上部将司马欣、董翳的影响,动摇了章邯效力秦朝的信心,使得章邯做出了投机的决定。当然,这种转变需要时间和环境,章邯也需要观察农民军的表现,所以章邯才在巨鹿之战中选择置王离军于不顾的避战自保策略。
六、章邯避战的影响秦朝末年,坐拥20万大军的章邯,有着左右历史命运的能力和机会。但是他的消极避战,使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支柱,对秦朝的覆灭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在《史记》中,章邯只是作为配角,没有为其立传。“义”是司马迁为人物立传的首要原则。项羽招降章邯军后,在新安城南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章邯作为将领,投降后弃士卒生死于不顾,司马迁认为这是缺乏道义之举。
人物行为的时代性及其判断力和主动性,也是司马迁为人物立传的标准。章邯帮助必将走向灭亡的秦王朝镇压起义军,进退维谷时又投降楚军,楚汉战争中为项羽独守孤城拼死抵抗汉兵,最终落得身首异处,表明了其不能在危机之时准确把握时事,缺乏放眼未来的判断力。
章邯虽然破杀起义军将领众多、战绩显著,但他先后两次从属的政治军事力量都以失败告终。作为一名文官,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告奋勇弃笔从戎,率领着由奴产子和骊山徒构成的近乎乌合之众的军队,立下赫赫战功,章邯的才能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命运没有给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垂青,因为赵高弄权,章邯最终投降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面对汉军,章邯选择了顽强抵抗,最终城破身亡。
章邯在巨鹿之战中选择避战自保,脱离秦王朝并交出兵权,退出历史角逐的中心舞台,是秦朝灭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是秦朝统治者自己造成的。
章邯一生辉煌又坎坷。他立志建功立业,却生不逢时,报国无门,进退维谷中选择投降楚军,渴望能成就一番功名,却最终身首异处。他的志向抱负因为报国无门的命运而不能如愿以偿,他的功绩成不能得以传世,这许多的无可奈何,构成了章邯悲凉的命运悲剧。
想了解秦末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界,了解章邯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大家可以在头条搜索“巨鹿之战”,去认识这位被后人低估了的秦末最后一位名将。
秦将军章邯为何在巨鹿之战中消极避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