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兵力相差约15万,但结果却是赵军45万大军被全歼,而秦军伤亡人数只有20万。在一个只有冷兵器的年代,秦军能完成这场歼灭战,至今有很多人依然无法相信。从整个战局的过程来看,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赵括踏入了白起的陷阱,最后是被前后包围,就这样一点点被蚕食掉。当时赵括手上兵力也不少,为什么他没有集合全力进行突围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看看。
公元前270年,范雎求见秦昭王,帮助秦昭王正式确立了“远交近攻”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秦国开始把扩张目标锁定在三晋,连年攻取韩、赵和魏国的领土。
长平之战缘起前262年,白起伐韩,夺取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导致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本土隔开,准备随后吞并上党。上党人知道韩国已经无力救援,又不愿意归顺秦国,就主动向赵国投诚,请求让上党17城加入赵国。
赵王和大臣商量是否接收上党。平阳君赵豹主张拒绝,他认为抢了秦国到嘴的肥肉,必然要招来秦国的报复;平原君赵胜主张接受,他认为发动百万大军苦战数年都吃不下这么大领土,如今上党主动送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怎么能拒绝呢?赵国最终决定派兵接收上党,秦国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军事僵持秦国对赵国接收上党十分愤怒,在做了充分谋划后,于前260年,派王龁(hé)领兵攻打上党。上党不敌,军民都逃去赵国。赵国派廉颇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驻军,一为接应上党百姓,二为防备秦军攻赵。攻克上党后,秦军果然没有停止脚步,向赵军发起了攻击。秦军进攻猛烈,赵军多次被击败,于是廉颇调整战略,坚壁自守,不再和秦军硬碰硬。秦国进攻的脚步被迫停止,秦军虽然占据优势,但也拿廉颇备有办法,被迫和赵军进入僵持阶段。
两国军事进入僵持阶段,综合国力和外交手段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赵军首先暴露出问题,庞大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和后勤供应,给赵王造成了极大压力。赵王于是催促廉颇出战,趁早击败秦国,但廉颇依然坚守。秦军在异国作战,同样耗不起,也希望能尽快决战。范雎就设法离间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让赵王相信“秦军畏惧赵括为将,赵国出战有很大胜算”。最后赵王决定把让赵括代替廉颇做主将,主动向秦国挑战。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赵括被围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前270年,赵奢曾在秦赵阏与之战大放异彩,一战成名。赵括是名将之后,军事理论又非常扎实,为人也非常自信,包括赵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赵括寄予厚望,所以赵括最终被选来替代廉颇。和赵国大张旗鼓地换主将不同,秦国秘密地把“战神”白起调到了前线做主将,并要求所有知情的秦军保守秘密。这样,秦军深知赵军主将情况,赵军却误认为秦军主将是王龁。
毫无疑问,赵括上任前肯定对王龁做过深入调查研究,并对王龁的战斗风格准备了对策,可惜却不知道秦国已经默默为他换了对手。赵括到任后,迅速调整了赵军布置,更换主战的军官,然后主动向秦军发动了攻击。秦军佯败逃走,赵军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前,但是却攻不下。白起预先布置埋伏了2万5千人,把赵军截成两段,又派5千骑兵断绝了赵军后路,让赵军无法返回营垒。赵军被一分为二,首尾不相顾,进退维艰,运粮的道路也被断绝。
白起又派兵攻击赵军,赵军战败,只得再次修筑营垒,坚壁自守,但是这次处境却远远不如廉颇那次。秦王听说赵军粮道已经被切断,为了确保赵军断粮,又亲赴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周边),让15岁以上的男丁都派到长平,阻断赵国援军和粮草。赵国缺粮,向齐国借粮,被齐王拒绝。
长平之战第三阶段,赵国惨败赵军被困46天,军队内部早就开始互相残杀吞食。赵括无奈之下,只能设法突围,他把军队分为4支,不间断的对秦军攻击,连续冲击5次,都失败而归。最后,赵括亲自上场肉搏,被秦军射杀而死,赵军大败,赵国军队40万人悉数投降。白起认为赵国士兵不乐意加入秦国,反复无常,留下会是祸患,于是设计把40万人活埋,只留下240名岁数小的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赵国战死加投降后被坑杀的士卒,合计达45万,成为整个中国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沦为和燕国实力相当的弱势诸侯,再也无力和秦国相抗,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骤然加快。仅仅38年后,秦国就彻底吞并诸侯,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