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则天其实争议非常非常大,大到这个人为权利好像连自己的孩子都杀,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武则天是有杀自己的儿子的,也有人说杀自己的女儿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武则天在真正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
武则天同唐高宗李治共生育了四子二女,分别是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还有安定思公主及太平公主。这六个孩子中,安定思公主在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传言是武则天为了嫁祸王皇后而将其勒死。长子李弘则是在24岁时英年早逝,传言是被武则天毒杀。次子李贤没有任何疑问,是被武则天派去的人逼死的。六个孩子杀死了三个真够狠的呀,但是翻阅史书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
安定思公主之死
先来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公主之死的,按时间顺序如下: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即公元945年):《旧唐书·武后本纪》正史部分对武则天杀女没有任何提及,只在史臣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唐会要(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
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于元祐元年,即公元1086年校定完毕):“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以上四本正史,关于武则天杀女的记载从无到有,从一句话的简要记载到后面越发生动的描述。《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唐朝刚灭亡不久,相关的史料还很多,唐朝历代天子都有实录,《旧唐书》就是在唐实录的基础上编撰完成,历时仅四年。迟一百多年编撰的《新唐书》不少记载都与《旧唐书》不一致,关于武则天的一些记录也是如此。从真实性上说,自然离唐朝更近的《旧唐书》更为可信。
《旧唐书》正史部分没有任何武则天杀女的记载,只是“史臣曰”里说那一段话。史臣曰只是代表史臣自己说的话,只是史臣的个人意见而已,所以可以理解成史臣自己都不确定武则天有没有杀女,所以没有在正史部分没有任何记录。迟一些成长的《唐会要》只一句话交代了公主之死,但至于怎么死的,没有说。只是记录了武则天将公主之死与王皇后联系到了一起。
第一部正式记录武则杀女的史书是《新唐书》,在明确记录武则天杀女的基础上连过程都写清楚了。《资质通鉴》的《新唐书》的基础上写的又更详细生动了,宛如作者在现场亲眼看到一样。那么问题来了,武则天既然要杀女嫁祸肯定是悄悄进行的,怎么可能告诉其他人。在当时都没人怀疑她,那么过了两三百年,怎么会有人那么清楚武则天的杀凶过程,连她的面部表情都记录的那么生动,“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这段记载是来搞笑的吗?
说完了史料记载再说武则天有没有可能牺牲女儿来嫁祸王皇后。李治废掉王皇后其实和安定思公主之死没有任何关系,废王立武其实是一场政治运动。唐高宗李治想大权独揽,要和长孙无忌争权。废王立武之前李治就提拔了和长孙无忌不和的许敬宗,之后,李治又提拔了要被长孙无忌贬出京师的李义府。
王皇后一早就嗅到了危机,当时她和李治都年轻,但她却迫不及待的认了一个养子李忠,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李忠得以被立为太子。等到王皇后被废,接着就是废太子,再然后长孙一派纷纷被贬,再然后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死了。
把王皇后被废归纳为武则天杀女嫁祸很搞笑,李治下的废后诏书给出的理由是“厌胜”。“厌胜”自然是欲加之罪,但如果当时真的认为王皇后杀了公主,那还用得着找个“厌胜”的理由吗?直接写上去不就行了吗?所以安定思公主之死和废后没有关系,既然没有关系,那武则天还用得着杀女儿嫁祸吗?所以安定思公主之死和武则天没有关系。
太子李弘之死
同样先来看看李弘之死的出处,按时间顺序如下:
最早提出武则天毒杀长子李弘的是一个叫做李泌的人,是在武则天的曾孙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李泌上书唐肃宗说“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这里的”孝敬“指的就是李弘,李弘死后唐高宗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
之后一些史书便采纳了李泌的说法。《唐历》中记载“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不以寿终”四个字说的模棱两可,可能是被害死的,也可能就是不走运,自己死了。
而《新唐书》上的记载则在《唐历》基础上又丰富多了。“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闻眙侧,建请下降。武后怒,即以当上卫士配之,由是失爱”。
《唐历》和《新唐书》都提到了因为两位公主的原因,李弘惹怒了武则天,因此失爱于母亲。《新唐书》中还特别说了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到了四十岁了,还没有出嫁。李弘为两位公主请嫁,惹火了武则天,武则天将两位公主配给了卫士。那么真是这样吗?参考其它史料,《新唐书》这段记载简直瞎扯。
太子李弘请嫁公主那年是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当时的高宗皇帝43岁,一个43岁的父亲怎么可能生出两个40多岁的女儿?而据宣城公主墓碑记载,宣城公主死在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享年66岁,倒推到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当时宣城公主23岁。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一母所生,而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又因为得罪武则天早死,从这点看义阳公主的年纪应该和宣城公主相差不大。
而据《唐会要》卷6《公主》条所载,义阳公主下嫁权毅,宣城公主下嫁王勘。权毅的祖父是唐太宗秦王府嫡系,封卢国公。王勖的祖父官至监门将军,封平舒公。用这两个人来配当朝公主,不是太好但也不是太差。这样看,在两位公主的婚姻问题上,武则天的处理没有多好,但也远没有《新唐书》里记载的那么差。而对于两位公主的婚姻另一部史书《旧唐书》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缘母萧氏获谴,从夫外官。”压根就没提李弘请嫁的事,所以李弘绝对不存在因为这两个公主的婚姻问题而跟自己的母亲闹得那么不愉快。
介绍完史料记载,再来看看武则天当时有没有毒杀李弘的必要。
唐高宗李治的身体不好,但他的儿子李弘身体比他还差。李弘一直有“瘵”这种疾病,“瘵”就是肺结核。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古代,肺结核就是绝症。李弘曾经在给大臣的答书中说自己“往在幼年,未闲将卫,竭诚耽诵,因即损心。”可见李弘从小就被这种病困扰。咸亨三年,李弘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仍不能正常行动,而为“风虚”所苦。为了使李弘恢复健康,唐高宗和武则天曾下旨“不许重劳”,但并未能使李弘病情好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弘的身体越来越差。李弘之死,只是时间原因。太子已经命不久矣了,以武则天的精明和耐性,会那么迫不及待,自己动手送儿子一程?既然儿子的身体已经影响不到武则天对朝政的控制了,又何来李泌说的“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而李弘死时,唐高宗就在身边,武则天会傻得冒风险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去毒一个活不久的儿子?
李弘死后,唐高宗亲自撰写的悼文《赐益皇太子宏孝敬皇帝制》也印证了皇太子李弘死于“瘵”病。“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唐实录》和《旧唐书》两本史书都采用了唐高宗的说法,即太子弘乃得病而亡。
所以和安定思公主之死一样,李弘之死也与武则天无关。
次子李贤之死
李贤之死没有任何疑义,就是武则天所为。所以就不做过多分析。
李弘死后,武则天次子李贤被立为皇太子。但李贤和母亲武则天的关系很不好,宫中甚至传言李贤不是武则天所生,乃是武则天的姐姐和唐高宗李治所生。这些传言也让李贤感到很不安。
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私藏百具铠甲被废。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继位,但仅过了一个月就被武则天所废,改立四子李旦为帝,至此朝政全部落入武则天之手。之后武则天对李唐皇室进行了大清洗,一批皇室成员被血腥屠杀。为了防备谋反隐患,武则天派酷吏丘神勣至巴州逼迫李贤自尽,时年仅二十九岁。
综上,武则天早逝的三位子女,安定思公主和长子李弘之死与武则天无关。但次子李贤之死,确为武则天所为。
武则杀儿子是真的吗
上一篇:东周王室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周天子地位每况愈下却无计可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