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袁世凯44万人马为何会输给蔡锷区区3万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民国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遭到了全社会的声讨。但是对于袁世凯这样一个政治强人与军事强人来说,民心早就已经不值一提了,反对也好,用户也罢,总不是打嘴炮,掀不起什么风浪。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仅仅是民意,那么他这个皇帝的宝座还是能坐稳的。

事实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民意问题,而是他一手缔造的北洋集团给了他致命一击。袁世凯称帝,激发了北洋集团内部的固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就是军权的争夺。

袁世凯是靠北洋集团发迹的,自然不会在任何时候大权旁落,为了称帝,他要将军权集中到自己手中。虽然称帝后他授予段祺瑞、刘冠雄、陈宦还有蔡锷等六人上将军衔。表面看来,他们仍然是大权在握,实际上只是秉承袁世凯旨意在办事。因此,引起了久握兵权的段祺瑞的强烈不满。

同时,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废除了集一省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都督职务,改设将军,只管军事;增设巡按使,只管理民政。这就引起了北洋旧部、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的强烈反弹。民国军民分治的策略是黎元洪与1913年首次提出的。那时候,袁世凯自然不会同意。可是如今当了皇帝,却不能不闻不问,任由地方都督成为一方诸侯,威胁自己的独裁。

为了给“太子”袁克定组建有别于北洋旧军队的新的政治军事集团,袁世凯还成立了所谓的“模范团”,此举让北洋集团的将领们顿感有被替代和抛弃的危机。如果一切按照袁世凯的部署,那么军权就会全部集中在袁世凯父子二人之手。这就和宋太祖当年“杯酒释兵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北洋旧部中,最关键的人物是冯国璋,在段祺瑞暂时蛰伏之时,冯国璋事实上成了北洋集团的头号人物。以当时的兵力而论,属于北洋集团的直属军队达44万之众,而蔡锷、李烈钧等率领的云南护国军不过区区4000人,再加上黔、川等西南各军,也不过3万余人。力量如此悬殊,蔡锷的护国军何以能颠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呢?

这就是冯国璋一手导演的大戏了。他一面放纵护国军的军事行动,一面又联合湖南、山东等五位将军联名发表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一面又与四川将军陈宦同前去督师进剿的曹锟达成协议,让北洋军在前线停战,坐视西南各省独立。至此,北洋军宣布反对帝制的已占了多数,袁世凯所能指挥的军队所剩无几,北方的局面尚难以控制,更无暇顾及西南的“平叛”了。

可以说,冯国璋的态度决定了袁世凯的命运。假如他一门心思拥护袁世凯,率北洋各军出战,那么蔡锷自然是螳臂当车;如果他率北洋各军支持西南护国军,并与之东西呼应,那袁世凯将陷入孤立;假如他独立于二者之外,采用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那么袁世凯就会和护国军保持对峙的局面。

冯国璋和北洋各军将领的最终选择是,一致反对帝制。这固然不乏民意和时势的考量,但最根本的还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以求能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很显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让冯国璋和段祺瑞成了最大的赢家。历史不容假设,但事实求是的说,如果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两个昔日的心腹坚决拥护袁世凯称帝,或许袁世凯将在皇帝的宝座上安心地坐上几年。

自古以来,唯利是图是人的共性,尤其政治集团更是如此。袁世凯天真地认为这些他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下属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和他一条心。殊不知,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袁世凯你想当皇帝,人家又何曾不想安心地做一方诸侯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