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的命运一般来说都不太好,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灭亡了,任谁心里恐怕都不会好受吧。而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就有很多位亡国之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两位,一个是李煜,一个是陈叔宝。李煜的遭遇总是有更多的人同情他,然而陈叔宝同样也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大家却更同情李煜,而不同情陈叔宝呢?
可能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触到南唐后主和陈后主,不是在历史书籍里,而是在语文课本上。李煜所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和《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都入选了语文课本。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也因为杜牧在《夜泊秦淮》里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被人熟知。
那么,该如何来看待这两位既是有所成就的文人,又是亡国君主的古人呢?笔者想,我们得回到他们所处的时代去评论。
陈叔宝,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即人们熟知的陈后主。他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是整个南朝的最后一位帝王。
陈叔宝是陈宣帝陈顼的长子,母亲是皇后柳敬言。陈叔宝幼年时和母亲、弟弟一起在穰城(今河南省邓县)做西魏的人质。直到天嘉三年(562),十岁的陈叔宝才被陈文帝接回南朝,成为了一位世子。
幼年他作为人质,终日生活在深宫,无法接触到外界,对民情可谓是一无所知。而在回到南朝以后,他又一跃成为身份尊贵的世子。很快,随着其父陈顼逐渐掌握国家实权,陈叔宝又成为皇族重要成员,更加远离平常人家。这个在宫闱中长大的帝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了解也不在意民间实情。加之他幼年作为人质,由母亲一手带大,缺少父爱,逐渐形成了偏执的性格。
太建元年(569),陈叔宝成为皇太子。此后,他师从周弘正,沉醉于儒学经典和文学艺术。由于血缘,他成为了陈国的君主。而由于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他在文艺和享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陈国亡国,隋的强大是一方面。而陈叔宝为政的不作为,甚至反其道而为之,则是另一重要原因。陈叔宝终日沉醉于酒色,不理朝政,用人不淑,铺张浪费,自大狂妄,毫无明君作风。
有这样一个君主,从上到下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国不亡,又能何去何从?就算陈叔宝写出了“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可陈国就是因他的昏庸而亡的,他又凭什么不接受后人的唾弃呢?
而李煜,和他相比,则要好的多。南唐和陈国一样,都有强大的外敌。而面对北方强大的宋国,李煜很早就采取了措施。在即位之初,李煜就呈《即位上宋太祖表》,以此来拉拢关系,缓和后周攻南唐之战后双方紧张的气氛。
三个月后,李煜又派韩熙载、田霖至宋朝贡。但又过了三个月,他却在暗地里筹建新的水军龙翔军,为南唐某天和宋撕破脸做准备。
在位的十五年间,李煜改革朝政,改进科举,大纳天下贤士,力图改变南唐积重难返的宿命。当后来宋对南唐步步紧逼的时候,李煜多次自降身段,向宋俯首称臣,以求延续南唐国祚。
从政绩来说,李煜其实是中国古代帝王中为数不多的在在位期间始终坚持施行儒家仁政的皇帝。但我们记住的那个李煜,除了亡国后的落魄模样,更多的倒是他早年花天酒地的情状。
然而真要去计较,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李煜的艳词多作于他为诸侯王的时期。李煜不是李璟的长子,其兄长李弘冀才是原本的太子。年轻的李煜为了打消兄长对自己的提防,避免自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主动远离政治中心,不问政事,终日沉醉于佛法、文艺和酒色。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依依”确实是女子之名,可也是年纪轻轻就迫不得已放弃追求政治作为的李煜的建功立业的梦。虽然这梦最终还是被北宋毁灭,但为之辛苦十五年,李煜晚年的悲切,才是真正的至深至彻。
爱都没爱过,又怎么会痛彻心扉?这话放在陈后主和南唐后主身上依旧合适。陈叔宝为自己而创作,毫不在意自己不爱的国家。而李煜,则是为国鞠躬尽瘁十五载,将自己的终生心血都献给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对南唐的依恋,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和陈叔宝都是亡国之君,为什么李煜受到同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