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真相到底是什么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刘邦和樊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刘邦曾下令杀掉开国功臣兼连襟,舞阳侯、大将军、左丞相樊哙。公元前195年,西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刘邦病重,自知不起,其时“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刘邦因此大怒,派出陈平和周勃去剥夺樊哙的兵权,并命令他们杀掉樊哙,不过,陈平和周勃担心吕后动怒,没有下手。这似乎是刘邦称帝以来唯一的一次下决定要杀嫡系功臣,此前的萧何也仅仅只是囚禁,稍许警告后也就一切如常。

而且,樊哙的地位也不一般,不但是刘邦在沛县起家时就跟随的嫡系元老功臣,还和刘邦是连襟,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和樊哙两人之间这么亲密的关系,难道真就是因为旁人的几言劝说,就下定决心杀掉?

杀樊哙和杀韩信还不同,韩信本就是个外来户,只是个雇工,按功绩换取酬劳,和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没有什么交情,杀韩信不会引起朝局波动。可樊哙是有原始股的股东之一,和掌权的沛县元老集团交情深厚,加上吕后的关系,杀樊哙对朝局的影响就大了。

那么,刘邦为何下狠心要对樊哙下手?仅仅只是担心樊哙会听从吕后的命令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原因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大凡皇帝临终前做出的决定,一定是为了之后的朝局和皇权的稳定来考虑,樊哙能否有这么大的威胁?

一般都认为,樊哙能执掌兵权,是弥补了吕后外戚集团的软肋,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吕后在樊哙的帮助下势大,从而架空皇帝,这个想法没错,可实际上,我认为,刘邦更担心的是,樊哙利用自己的身份,促成吕后和沛县元老的合流。

刘邦生前,汉朝最主要的势力集团有五股,以萧何为代表的沛县元老集团、以张良为代表的六国贵族集团、以韩信为代表的异姓王集团、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集团,还有封藩在外的刘姓诸王等。

至刘邦临终前,异姓王这股势力基本归于尘土,六国贵族集团被打压,张良半归隐,只剩下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掌控朝局,刘姓诸王在地方上压制不服,三方势力共同维护着汉朝江山的稳定,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但刘姓诸王并不能干涉朝政。

而刘邦临终时,汉惠帝刘盈才十六岁,肯定没有刘邦的威望和手段压服这三大势力集团,刘盈也需要慢慢成长和学习,在他成为真正掌权的皇帝之前,就需要借助沛县元老集团、吕氏外戚集团和刘姓诸王的帮助来掌权,特别是朝政的决策上,主要依靠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

对于皇帝来说,不管是年幼的,还是如刘邦这样老谋深算的,都不会希望臣子们联合在一起如铁桶一般,只会希望他们之间互相争斗,这样,皇帝才能居中上下其手,牢牢掌控权力,刘邦当然希望臣子们能互相争斗和制衡,给儿子刘盈成长的时间。

而樊哙恰恰是有可能打破这个局面的人,他既是沛县元老集团中的一员,又是吕后的妹夫,和双方的关系都亲密。理论上来讲,他可以成为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沟通的桥梁,在两者之间有重大冲突时,樊哙可以凭借跟双方都关系深厚的身份,成为矛盾的调和剂,甚至可以促成双方的合流。

刘邦希望的是,在他死后,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互相之间继续在规则内争斗不休,互相制衡,刘姓诸王在外为皇权保驾护航。这样,对汉惠帝有利,但如果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合流,不但汉惠帝的权力保不住,在外面的刘姓诸王恐怕也危险。

假如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在樊哙的帮助下合流,首先对在外封藩的刘姓诸王有了绝对的优势,就像后来沛县元老集团和刘姓诸王合流后,轻易的干掉吕氏外戚集团一样,三方之间,任意两股势力合流,其余一方都是待宰的羔羊。

其次,不管这两方合流后,是以吕氏外戚集团为主,还是以沛县元老集团为主掌权,皇帝都能轻易地变成摆设,没有权力的皇帝还能算是皇帝?因此,刘邦为儿子着想,需要斩断樊哙这架桥梁,哪怕可能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桥梁,宁杀错不放过,快死的皇帝从来不讲道理。

刘邦派去杀樊哙的两个人中,其中一个是周勃,也是沛县元老集团的中坚人物,派周勃去杀樊哙,夺兵权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如果是周勃杀掉樊哙,能在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之间制造仇恨,吕后因为妹夫被杀,肯定敌视周勃,而围绕在周勃身边的沛县元老集团不会让吕后暗害周勃,双方之间就不可调和了。

只不过,虽然刘邦试图把所有的人都算计进去,但还是失算了,首先是陈平和周勃不愿意跟吕后起冲突,没有如刘邦所愿杀掉樊哙,其次是,在刘邦死后,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也在争权夺利,包括部分刘姓诸王也牵扯进来了,但汉惠帝刘盈太柔弱,没有借助几方的争斗谋利的本事,也没有做皇帝的本事,被吕后压得死死的。皇帝不中用,杀或者不杀樊哙,刘邦的一番苦心都是白费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