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刘备的政权被称为蜀国,为何他自称汉中王而不是蜀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219年,持续了两年的“汉中之战”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刘备自称为“汉中王”。对于刘备的这个称号,骆驼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熟知的三国,一般都被叫做魏国、吴国、和蜀国,那么为何刘备不自称“蜀王”,而要自称为“汉中王”呢?
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魏国是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后,才建国并定下国号为“魏”,而曹魏的起源,最早则是来自于曹操的封地,公元208年,曹操饮恨于赤壁,而让一统天下的局势,演变为鼎足三分。曹操于是吸取冒进的教训,开始整顿内务,为了名正言顺,和未来的野望,曹操借汉献帝之手加封自己为王,因为治所在本朝的魏郡,因此曹操的称号就是被定为“魏王”。
等到曹丕建国后,这个称号也被继承了下来。后来唐朝的国号“唐”,也是继承自老李家先祖“唐国公”这一称号。而三国中的吴国也是如此,老孙家出身于东汉时的吴郡,曹丕继位后,曾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建国后也沿用了“吴”字。但“蜀”这个称号,却不是刘备自称,而是后人根据刘备政权的地理位置而定,刘备建国时,曹丕已经改朝换代,因此刘备建国所用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
梳理了三国的国号后,我们似乎仍然无法确定刘备称“汉中王“的原因。于是骆驼又查询了一些资料,推断刘备自称“汉中王”的因素,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通过梳理三国的国号,我们可以知道,当刘备自称“汉中王”时,天下的正朔仍是曹操把持的“汉”。而刘备建立政权的基础,和发展的依据,就是以汉室宗亲自居,然后以匡扶汉室为旗号。而“蜀王”这个称号,非常具有地方色彩,如果刘备当时以“蜀王”为号,就有偏居一隅之嫌。刘备那么聪明,手下又有法正、诸葛亮这种思密周全的手下,因此刘备是不会有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而且刘备自称“汉中王”,对新得的汉中,也算是一种安抚,治下的百姓一看,自己的新主人,以自己的家乡为名,归属感也会增加很多,另外这对于舆论来说也是利好。就像关羽曾被封为襄阳太守,但是实际上当时的襄阳,并不为刘备所有,而是人家曹操的实际控制部区域。类似的事情现代也有,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骆驼就不落到文字上了。
除此之外,骆驼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前,还有两个人有过“汉中王”的称号。第一个是大汉朝的最初建立者——汉高祖刘邦。当时“倒秦联盟”名义上以楚怀王为尊,大家约定好,谁先攻入关中之地,谁就可以领“关中王”。但等刘邦踏足先登之后,“倒秦联盟”的实际控制人项羽,却凭借拳头硬,把刘邦的封地改为汉中、巴蜀,因此刘邦就由“关中王”变为了“汉中王”。
刘邦最初听说自己被封到这么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有不小的怨言,但是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他先是忍气吞声,然后又用金银财宝,砸到了项羽身边的人,把整个汉中盆地都纳入了治下,然后厚积薄发,最终搞定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政权。(刘邦的称号据记载是“汉王”,但从他实际的控制区域来说,称作“汉中王”也不为过)。因此,刘备自称“汉中王”时,未尝没有给自己一个暗示,也给跟随者心里种下一个希望的意思。
第二个有“汉中王”称号的,是一个叫刘嘉的人。这个名字估计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提起他的表弟,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表弟叫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当初西汉陨落,刘邦开创的东汉政权被外戚王莽篡夺,王莽因急于求成,导致官恨民怨,最终烽烟四起。刘秀作为汉高祖遗脉,也是趁乱起兵,当时云从者众多,他的族兄刘嘉就是其中之一。
刘嘉虽然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但在当时,他却是刘秀极其重要的臂助。刘秀起兵之初,虽然有宗室的背景,但是手下缺兵少将,很像大家熟知的刘备。为了增强实力,刘秀就只好去拉拢一些野生力量参股,而刘嘉就是实际的执行人,刘嘉的工作能力很强,虽然自己也是“贵族”,但是他和那些刀头舔血的绿林豪杰却相处得很融洽,正是有了这些人的牵制,刘秀后来才有机会崛起建国。
不过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前,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当时绿林军先拥立了刘秀的表兄刘玄为帝,而和绿林军关系密切的刘嘉也随波逐流,跟了刘玄,因为刘嘉前期出了不少力,因此当刘玄称帝后,刘嘉也被封为了王——“汉中王”,不过后来还是刘秀占了上风,刘嘉又转投了自己的小表弟。
骆驼曾想过,刘备既然要继承大汉的衣钵,为何不直接称刘邦的“汉王”,而是用了刘嘉的“汉中王”呢?骆驼认为,刘备称王时,老刘家还是名义上的中原之主,老曹家还没与改朝换代,因此刘备称“汉中王”,既能表明自己的心志,又不至于过于“露骨”,还是非常适宜的。
刘备三分天下后 刘备为什么要自称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