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之所以要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特殊时局考虑。
一方面,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郡县制确实要比分封制更强。郡县制可以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但同时,另一方面,之前秦朝就是全面实行郡县制,最后却导致了秦朝亡国。这就说明,郡县制是有一定副作用的。所以,刘邦不得不采用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如此一来,刚刚诞生的大汉王朝,既可以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国家大部分地区的直接管辖,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之前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一些弊端。
至于说为什么刘邦会选择两种制度并行,这主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那段历史,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07年,随着项羽在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就藩汉中,历史终于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但同时,从项羽恢复分封制,分封各大诸侯王的那一刻开始,矛盾就已经出现了。
对于项羽本人来说,项羽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六国旧贵族的后代,项羽脑子里充斥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那一套。在项羽的意识里,郡县制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只有分封制才是王道。
在这套制度下,项羽本人作为最强的诸侯,可以依靠强大的武力,辖制整个天下,迫使其他诸侯对他臣服。在项羽看来,这种制度,远比秦朝的郡县制,更加好用。
但问题是,项羽所封的这些诸侯,本就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他们从起兵反秦开始,利益就各不相同。所以,就在这些藩王就藩之后不久,战争就开始了。
首先开始的,是被项羽分封在山东地区的齐国。项羽封的那个齐王,根本就镇不住场子,所以齐地很快就发生了叛乱。此时项羽刚刚分封诸侯不久,就有人公然反叛,显然是在打他的脸。所以,项羽当即决定,亲率麾下主力,进入山东地区作战,打算扫平这个反叛的齐国。
项羽的这个做法,其实很像是春秋时代,那些称霸中原的霸主。自身的利益很重要,但同时也没忘了帮自己的小弟撑撑场子。但问题是,项羽率兵进入山东之后,没过多久,刘邦便率军暗度陈仓,正式攻入关中。
随着刘邦攻入关中,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接下来的四年当中,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是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刚刚出关中,乃至刚刚占领整个关中的时候,实力其实都比不上项羽。
既然比不上项羽,那该怎么击败项羽呢?
答案很简单,联合其他诸侯王啊!
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其实就是在不断拉拢其他诸侯王,和他一起揍项羽。至于那些支持项羽的诸侯王,则是一个又一个被刘邦定点清除。
所以,就这样打了四年之后,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忽然发现,几乎所有支持自己的诸侯王,都已经被策反或者被消灭了。反倒是刘邦那边,变得人多势众起来。
于是,就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带着一堆诸侯王,在垓下一顿围殴,最后终于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之畔。
项羽自刎之后,项羽麾下的势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此后不久,刘邦在其他几大诸侯王的支持下,正式称帝,汉朝也自此开国。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刘邦需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新生的汉王朝,到底是选择以郡县制治理天下,还是要重新实行分封制呢?
从此时刘邦的角度来说,显然都不行。
首先,如果单纯选择分封制的话,那就等于是重蹈了项羽的覆辙。项羽直接会失败,正是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自己麾下无法集中力量,所以最后才会覆灭。
也就是说,如果刘邦此时同样分封诸侯,把自己麾下的那些功臣,大肆分封一通的话,肯定会重复项羽之前的故事。虽然分封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爽,但用不了几年,刘邦自己说不定也会被其他诸侯王消灭。
那么,全面恢复秦朝的郡县制,是否可行呢?
显然也不行。
因为这个时候,除了刘邦之外,还有好几个强大的诸侯王。如果刘邦此时宣布,要实行郡县制,那也就意味着,这些诸侯王的封国,都要被裁撤掉。这个结果,这些诸侯王显然不能接受。
只要刘邦敢这么宣布,顷刻之间,其他几大诸侯王就会联手反叛。到时候,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又会再次陷入战乱。而且,汉朝还能否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如果实行分封制,那就是把蛋糕给大家都分了。这样,大家确实会满意,但刘邦自己的利益也会受损。而如果实行郡县制,就等于是刘邦独吞了其他整个蛋糕,其他诸侯王连毛都分不到。
所以,此时的刘邦,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就是实行双轨制。
已经属于刘邦的那份蛋糕,谁也别想让刘邦分出来,刘邦肯定是要实行郡县制无疑。但属于诸侯王们的那块蛋糕,刘邦则是暂时不动,暂时实行分封制。
于是,就这样,这个问题暂时完美解决了。
不过,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失了。以刘邦的无赖脾气,自然不可能不眼馋那些诸侯王手里的蛋糕,肯定是想独吞的。而且,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过于强大的诸侯王,也不利于国家统一。
所以,接下来刘邦在位的七年时间里,主要工作就是去抢那些诸侯王手里的蛋糕,解决这些尾大不掉的藩王。
在接下来的七年当中,几位昔日帮着刘邦一起围殴项羽的诸侯王,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燕王臧荼首先被灭,燕王被灭后,刘邦改封自己的发小卢绾,做了新的燕王。然后韩王叛逃匈奴,而后被杀。
再之后,赵王因为部下谋反,遭到刘邦问责被废。梁王因为参与了谋反行动,直接被杀,功劳最大的韩信,先是被封为齐王,而后又被改封为楚王和淮阴侯,最后更是直接被处死。
还有淮南王英布,见到其他几位诸侯王,先后被平定,自己也打算奋起反叛,最后却被刘邦平定了。至于刚刚被封几年的卢绾,见到这些人都先后被杀之后,干脆直接逃去了匈奴……
等到刘邦打完这一套组合拳之后,还剩下的诸侯王,就只剩下了最弱的长沙国了。此时的长沙国,虽然还存在,但却也无力威胁汉朝的统治,其规模也就相当于是汉朝的一个郡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基本上已经是铲除了所有的异姓王。此时的刘邦,完全有能力,去除掉所有的封国,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实行郡县制。但是,此时刘邦的身体,却不允许他再做出这样的改变了。
此时的刘邦,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最需要考虑的,是为国家选择下一任皇帝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诸侯国的问题。另外,在之前消灭异姓王的过程当中,刘邦每消灭一个异姓王,并没有直接除去这个诸侯国,而是改任自己的儿子作为诸侯王。
尤其是在除掉所有诸侯王之后,刘邦更是下令,以后只有老刘家的亲戚,才能被封王。所有不姓刘的功臣,最多只能被封为侯爵,而不能被直接封王。
而且,刘邦临终之前,还是很信任自己的儿子们的。在刘邦看来,以后的皇帝和诸侯王,都是一家人,都是他的子孙后代。大家既然都是一家人,老老实实共享权力,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不是很香吗?
但可惜的是,就算刘邦可以建立汉朝,可以击败项羽这样的绝世霸主,他还是没有预知身后事的能力。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儿子这一代,或许还能靠着手足之情,和睦相处,至少不会发动叛乱。但等到自己孙子那一代,面对权力的诱惑,可就忍不住了。
所以,到了后来汉景帝的时代,汉朝发生了七国之乱。不过好在,当时的汉朝中央政府,还比较强大,所以仅仅不到一年之后,这些诸侯王的叛乱,就全部被平定了。
总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邦之所以要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双轨制,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限制。从刘邦的角度来说,只有这两种制度并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才能维持汉朝的统治。
说到底,刘邦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汉朝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而已。
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什么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