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李靖和侯君集都是唐朝贞观时期的名帅,两人都在凌烟阁功臣榜单中榜上有名,并且,他们都在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中有过灭国之功。
巧合的是,他们在立下灭国之功后,都遭遇到同样理由的政治攻击,但两人对待磨难的不同态度,却导致了两人的不同命运。
唐太宗贞观四年,李靖亲自率部突袭阴山大败东突厥,逼迫东突厥可汗颉利狼狈逃窜后被唐军生俘,东突厥灭亡。
唐灭东突厥之战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发动的首次对外战争,不但一举消灭了祸害隋、唐两代王朝的大患东突厥,还将李世民送上了“天可汗”的宝座。
而指挥这场战争的李靖,毫无疑问是唐朝的功臣。
但在古代王朝中,历来有防范大将功高盖主的惯例,李靖自然也逃不掉这个惯例。
战争结束后,李靖即遭到弹劾,理由是他纵容士兵抢劫财富。
此事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有记载,虽然记载的弹劾人不同,但李靖被弹劾是没错的。
《新唐书·李靖传》中记载:
御史大夫萧瑀劾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
《旧唐书·李靖传》中记载:
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功,谮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
也就是说,李靖立下灭国之功回朝后,马上就遭到当头一棒,并因此次弹劾被迫向李世民请罪。
虽然过后不久,李世民还是给了李靖出将入相的待遇,让李靖入朝当了尚书右仆射,可李靖大概也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功高盖主了。
李靖遭到弹劾,显然是立下灭国之功后,让李世民不放心了,所以,默许御史们弹劾李靖,来打击他的威望,然后再给予宽恕,大棒加红枣,帝王心术而已。
如果李靖有怨言或不满,他未来的日子可不好过。
好在,李靖也是老谋深算,不但将对自己的弹劾承受下来,当上宰相后,也懂得退让,每逢商议朝政时“恂恂然似不能言”。
这样的态度,让他躲过了被进一步的政治攻击。
类似的政治攻击,李靖在贞观十年时,又遭遇到一次,当年,李靖率唐军灭掉了吐谷浑,再获灭国之功。
随后,李靖就被部下诬陷谋反,事情调查清楚后,李靖马上主动回家休养,不再过问朝中军政大事,《旧唐书·李靖传》中记载:
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李靖的不断妥协,以及不分辨不争执的好态度,给自己换来了李世民的善待,即使长子被牵连进了皇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也被李世民放过,最终获得了善终。
而跟李靖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名帅侯君集,在遭遇到相同的政治攻击后,却因不同的态度,获得了不同的结局。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领唐军也立下灭国之功,他灭掉的是高昌国。
侯君集班师回朝后,也遭到了弹劾,被弹劾的理由是私取高昌财物并纵容士兵抢劫财富。
这个理由跟当初李靖灭东突厥之后被弹劾的理由几乎一模一样,《旧唐书·侯君集传》中记载:
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
而侯君集在遭遇到这样的政治攻击后,他的态度跟李靖妥协忍让的态度截然不同,他相当不满,《旧唐书·侯君集传》中记载: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
这样的态度,导致了侯君集开始对李世民不满,并于三年后的贞观十七年主动蛊惑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后,侯君集被李世民诛杀。
李靖和侯君集都在立下灭国之功后,因士兵抢夺财物被弹劾。
士兵劫掠是古代战争中避免不了的事情,李世民和满朝文武其实心知肚明。
用同样的理由弹劾有灭国之功的李靖、侯君集,是皇帝和心腹臣子之间的默契。
目的就是打压李靖和侯君集的威望,防止他们立功后有骄纵之心,以后不好制约,如果能老老实实地接受,那就是好臣子。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是有可能功高盖主的领军大将不可避免遭遇到的政治过程,关键就是看领军大将是否能理解这份默契。
李靖看懂了李世民的心思,所以有了相应的让李世民满意的应对,也换来了善终,侯君集没看懂,并因此产生了怨望,结果自然不那么美好。
侯君集或许在领军才能上能媲美李靖,可在政治觉悟上却差得老远。
李世民算是历史上对待功臣比较好的皇帝之一,但前提是功臣能配合他的帝王心术,否则,李世民也是能对功臣举起屠刀的。
李靖和侯君集都是唐朝名将,他们二人的结局有何不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