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乌孙其实真的有太多的故事了,但是比较让人熟悉的就是和汉朝的几位公主和亲的故事,那段故事也算是比较悲伤的,如果自己有实力的话,怎么会让自己的公主去和亲呢?所以汉朝也非常无奈啊,最近有人也对乌孙这个国家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乌孙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乌孙的兴与衰吧!
乌孙是怎么灭亡的,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其实,不仅仅是乌孙,很多古代游牧民族如何灭亡、最终去了哪里,都是很难说清的,比如匈奴、柔然、突厥等。这些民族的主要历史均由中国古代史书记载,并辅之以少量外国记载和简单的考古文字资料。包括乌孙在内,关于它们的历史,有一个共同规律,两头模糊,中间清晰,也就是说,它们比较强盛的时期的历史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它们的起源与结局很模糊,它们的起源多少还有一些神话或者传说流传下来,但它们的结局却渺无踪影。乌孙正是如此。本文对乌孙结局的解释,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而我非常认同这一说法。
乌孙,与匈奴、月氏基本同种同俗,应当都属于黄白混血种人,属于胡人的一种,但与雅利安人的西域胡人有本质不同。乌孙本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绿洲中,史称“敦煌祁连间”,与月氏毗邻。在公元前2世纪,大致是汉文帝至汉武帝初年时期,在中国全力进行休养生息、中止对外扩张的年代,当时还未并入中国版图的河西走廊和新疆都不太平。匈奴、月氏和乌孙在河西走廊、伊犁河谷混战。月氏打败了乌孙,杀乌孙昆弥(首领)难兜靡;然后匈奴冒顿单于又打败月氏;大月氏被迫离开河西走廊,远遁伊犁河谷,征服和驱逐了那里的塞种人,塞种人被迫穿越帕米尔高原南下,有的甚至进入了克什米尔乃至印度;乌孙王子猎骄靡被匈奴单于抚养成人,乌孙在匈奴的扶持下恢复元气;冒顿死后,亲儿子老上单于与干儿子猎骄靡哥俩合作,攻入了伊犁河谷,再次打败大月氏,大月氏首领的脑壳被老上单于做成了饮器,大月氏被迫远走阿富汗、塔吉克的吐火罗盆地,征服了那里的大夏,这是一个希腊化王国;乌孙人留在了伊犁河谷,手底下还管着众多塞种人和大月氏人。此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与七河流域的乌孙,共存共荣。后来,乌孙日益“盛大”,有六十多万人口,近二十万大军,无论人口还是军队,比南疆的所有城邦加起来都多。老上单于死后,乌孙与匈奴开始渐行渐远,二者甚至有过刀兵相见,匈奴未能取胜,但二者的关系总体上仍是亲密的盟友。
公元前119年,西汉已经占领河西走廊全境,张骞大张旗鼓的走过河西走廊,第二次出使西域,主要目标就是乌孙。西汉政府希望与乌孙和亲,结为昆弟,共同对付匈奴。但是,猎骄靡已经老了,乌孙分成三块,猎骄靡、他的儿子大禄、他的孙子军须靡,各领一块,猎骄靡一个人做不了主,他又不知道汉朝的底细,猎骄靡没有答应张骞。但是,猎骄靡也没有反对,他派了使者与张骞一起回到汉朝,见到汉朝如此发达,大开眼界,于是,乌孙开始两头讨好,既与匈奴维持传统友谊,又对汉朝开放边境,汉朝往返西域的使者常常借道乌孙南境。这个消息传到匈奴耳朵里以后,匈奴大怒,准备攻打乌孙。这时的匈奴已经连续十年被卫青、霍去病按在地上打,失去了鄂尔多斯与河西走廊,还在漠北家门口被重创,国力已经十分薄弱。但是,为躲避汉朝打击,匈奴将主力西迁,右贤王的大军就在天山东麓,距离乌孙很近,猎骄靡感受到了压力,当机立断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要了一千匹马做彩礼,将宗室细君公主嫁给猎骄靡。猎骄靡死后,细君公主又嫁给他孙子军须靡。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朝又将宗室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军须靡死后,解忧公主改嫁他的堂弟翁归靡。翁归靡时期,汉乌关系是最和谐的。和亲之后,乌孙归顺汉朝,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灭亡。
到了汉宣帝继位之初,公元前1世纪中叶,匈奴壶衍鞮单于联合车师进攻乌孙。解忧公主上书求救,于是汉朝派出十五万骑兵,兵分五路进攻匈奴,同时派常惠来到乌孙,与翁归靡共同率领五万乌孙大军在西侧堵截匈奴。结果,汉朝大军没有逮到匈奴主力,倒是让乌孙给撞到了,乌孙奋力杀敌,砍死四万多匈奴人,缴获牲畜七十多万头,常惠因攻封长罗侯。从此,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但是,游牧民族政权都有内乱的光辉传统,乌孙也不例外。翁归靡死后,乌孙王室内部争权夺利,手足相残。为了扶持亲汉的势力,汉朝可谓大费周折,永无宁日,甚至解忧公主也卷入内乱,最终在七十高龄时回到汉朝养老。几经周折,西汉政府派常惠将乌孙一分为二,翁归靡的两个儿子分别做大、小昆弥,解忧公主生的儿子元贵靡是大昆弥,另一个乌孙老婆生的儿子乌就屠是小昆弥,分而治之。此后,乌孙的内乱有所缓解,五天一大乱没有了,但依然三天一小乱,一直乱到西汉灭亡、新朝被迫退出西域时,乌孙内乱还没完。
虽然乱,但乌孙的实力摆在那里,周围又没有太强的敌人,匈奴已经大不如前了,汉朝的关系又好,所以一直到东汉时期,乌孙的实力依旧很强悍。班超在平定西域的过程中,就曾经指出,乌孙兵强,可以利用。东汉时期,乌孙与汉朝的关系依然不错,但却远没有西汉时期亲密。这一方面是因为北匈奴对东汉的威胁很有限,乌孙的利用价值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始终不稳定,时断时续,史称“三通三绝”。所以,《后汉书》甚至没有为乌孙立传,东汉与乌孙的正式接触也不多。在东汉最终离开西域的年代,控制南疆城邦的,是大月氏后人在吐火罗盆地建立的贵霜帝国。中亚大部分城邦都在贵霜帝国的控制之下,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在,比如康居会与贵霜争夺乌兹别克斯坦各地,而乌孙应该也不会被贵霜控制,因为乌孙与大月氏是世仇,无解的。包括伊犁河谷在内的七河流域,依然在乌孙的牢牢控制之中。
三国两晋时期,因为中原无力开拓西域,与乌孙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乌孙只是偶有出现在史书中,要么偶尔来朝贡,要么是作为参照物标记焉耆等西域国家的方位。虽然乌孙没有消失,可是也快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乌孙闪亮登场了一下下。5世纪30年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了差不多十年,次第削平了胡夏、北燕和北凉这三个仅存的十六国政权,重创柔然,威震天下。西域国家也听说了,于是九个国家组团派遣使者开到中原,请求太武帝重开西域,这其中就有乌孙。于是,太武帝先后派出多个使团出使,但都受阻于柔然,最终是董琬和高明成功到达了西域,招抚九国,董琬、高明原定的最后压轴的就是乌孙。但乌孙建议说,破洛那和者舌这两个国家也不错,值得一去,于是分别又去了费尔干纳盆地的破洛那(就是汉代的大宛和唐代的拔汗那)以及塔什干的者舌(就是唐代的石国)。后来,董琬他们回去的时候,乌孙、破洛那、者舌的使者跟着一块回访。从此,西域重新开通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乌孙仍然活跃在七河流域,并且隔着天山支脉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破洛那、者舌、粟特各城邦的关系还不错,与南疆的龟兹、焉耆、疏勒、鄯善、渴槃陀几个城邦关系也行,与吐鲁番的车师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与西北哈萨克草原上铁勒化的匈奴后裔悦般关系也不错,大家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这么多国家一起抱团,甚至一起派出使团,敦请北魏开拓西域,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不惜引狼入室招来如此强大的外部势力,西域到底出了什么事,这些年西域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切都将关系到乌孙人最终的消失。
首先,看看这时的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西域诸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国家数量的减少,自西汉离开西域以后,西汉主导的国际秩序也随之崩溃,发生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很多小城邦被吞并,剩下的主要的城邦,也就是上文那十几个了,还有一些小的,都无足轻重。
第二个变化,就是雄踞哈萨克中部草原的康居消失不见了。在东汉、西晋时期,康居一直存在,而且长期是粟特诸国的宗主,一度还占据过费尔干纳,实力非同一般。但是,到了北魏时代,康居消失了,《魏书·西域传》是依据董琬和高明的报告而来的,他二人走遍了西域11个主要国家,甚至记述了没有到过的波斯、罗马,却没有记下近在咫尺的康居,只留下了者舌(塔什干)、康国(撒马尔罕)据传闻是古代康居的后人的传言。塔什干和撒马尔罕都是粟特人,当然不是康居的后人,但他们长期是康居的附庸,留存有众多康居痕迹也很正常。数百年后,公元10到11世纪,康居人又再次神奇的出现了,西方史料称之为“钦察人”,钦察就是康居,他们从今日俄罗斯鄂毕河上游一带南下到了哈萨克草原,重新建立了强大的汗国。据此,可以大致推测,康居人在历史上没有消失,他们只是向北方迁徙了,这样的迁徙,当然不是自愿的,因为哈萨克丘陵的条件很优越,而北方的条件很恶劣。康居人是被别人赶走了。谁呢?应该是匈奴人。
第三个变化,就是匈奴残部对西域的冲击。北魏时代,在中亚冒出来一个新的国家,悦般。悦般是北匈奴的嫡传后裔,凉州人对悦般的民间称呼是“单于王”,可见悦般与北匈奴的关系很密切。而且悦般的文明发展程度很高,远远领先于周边的突厥语民族和柔然等游牧民族,匈奴人是有这样的实力的。《魏书》对悦般位置的记载很模糊,只说到它在乌孙西北,距离乌孙不远,方圆几千里,东隔阿尔泰山与柔然对峙。其实,《魏书》还是提供了判断悦般位置的有价值信息,“其国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焦溶,流地数十里乃凝坚,人取为药,即石流黄也”,这是什么呢?这绝不是说悦般在火焰山附近,而是说,悦般南部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这样的矿床,主要就分布在哈萨克中东部,南至巴尔喀什湖北岸。这是什么位置呢?这就是原来康居的核心位置。所以说,悦般占据了康居的位置。东汉时期,北匈奴在东汉的打击下,越过阿尔泰山,来到了康居,这是《后汉书》记载的,此后就没有北匈奴的消息了。而最迟5世纪,北匈奴后裔悦般取代了康居,而康居人向北方迁徙。可以推测,在这几百年中,北匈奴残部与康居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最终,康居失败北遁,北匈奴占据了康居旧地。北匈奴残部跋山涉水,万里逃命,无日不战,九死一生,能活着到达康居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最最精锐的莫过于单于嫡系部落,而这就是悦般。但正因为如此,占据统治阶层的匈奴人口不会太多,包括康居人在内的突厥语民族占大部分,久而久之,悦般人也突厥化了,已经说着与铁勒诸部相同的语言了。悦般只是匈奴残部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实力更强大,这就是占据吐火罗盆地的嚈哒人。
第四个变化,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嚈哒、柔然对西域的控制和争夺。嚈哒,也是匈奴人的一支残部,融合了大月氏、铁勒等其他游牧民族而成的,但与悦般不同,嚈哒没有突厥化,也不知道是否发生了其他民族同化,反正嚈哒人说的不是突厥语族,也不是蒙古语族,更不是印欧语系,不知是否是匈奴语。嚈哒人追踪着古代大月氏人的路线,杀进了吐火罗盆地,荡平了贵霜帝国分裂后的各割据政权,南打印度,西踹波斯,北控粟特,东征葱岭,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其国家组织形式类似于曾经的贵霜帝国。在北魏开通西域的5世纪30年代之前,嚈哒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但不是最大的,5世纪末才是他们的巅峰,到那时,波斯萨珊王朝都要向他们缴纳岁币,甚至波斯皇帝菲鲁兹一世都战死在与嚈哒的战争中。但5世纪初的这个小高潮也足够高了,西域的多个国家,特别是帕米尔高原东麓的众多城邦都是嚈哒的附庸,而且嚈哒的兵锋还在扩张,严重威胁到西域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除了嚈哒之外,还有更猛的,那就是蒙古高原的柔然人,而让乌孙人神秘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罪魁祸首,就是柔然。柔然王族出自鲜卑,其祖先郁久闾(木骨闾)是拓跋部的一个奴隶,后来拉起一支队伍,跑到蒙古高原上,逐渐征服了铁勒诸部、突厥还有一些匈奴残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汗国。柔然差不多与北魏兴起于同一时间,在4世纪末5世纪初,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稍晚,柔然传人社仑也顶住了北魏的压制,将柔然发展到极盛,到了大檀可汗的年代更是盛极一时。在北魏重开西域之前,柔然已率先杀进西域,天山以北的众多国家和游牧民族,都被柔然所控制了,柔然的势力范围直达焉耆。而且,就连强大的悦般,柔然也没有放过,不服照打,不过大檀选择的时间不对,大军在悦般遭遇了狂风暴雪,还有洪水,损失惨重,再加上悦般的萨满法师跳大神,真的把柔然吓得不轻。但悦般也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它无力阻止柔然人。而柔然与嚈哒,二者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和联姻,总体而言,西域东部是由柔然人控制,西域西部是由嚈哒人控制的。
就这样,在上述变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西域几经洗牌,变成了柔然与嚈哒的天下。柔然与嚈哒,对西域各国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比如说,阿尔泰山北麓有个小部落,叫做突厥,就是柔然的附庸,定期向柔然进贡铁器,被柔然称之为“锻奴”,经济压力很大。
夹在柔然与嚈哒之间的各个国家,对这两个家伙是敢怒不敢言。连波斯帝国都打不过嚈哒,西域国家简直没有出头之日了。就在这时,西域国家听说了遥远的东方北魏崛起,荡平群雄,即将统一中国北方,而且几次把柔然按在地上打的死去活来。西域国家对400年前的西汉和200年前的东汉是有良好记忆的,他们集体决定请北魏杀进西域,主持公道,匡扶正义。于是,乌孙、悦般、车师、龟兹、焉耆、疏勒、鄯善、渴槃陀、粟特等九个国家集体派遣使节,前往大同出差。437年,北魏太延三年,宋元嘉十四年,春天,这些使节来到了大同。但是,另这些使臣失望的是,拓跋焘对于开拓西域并无兴趣,后来经过大臣劝说,太武帝才勉强决定派使臣回访,但却柔然所阻。拓跋焘当然不会没有兴趣,只是时机未到。当时,北魏尚未统一北方,在河西走廊还盘踞着北凉政权,而南方强大的南朝宋更是虎视眈眈,漠北草原的柔然还没有心服口服,西域那么远,北魏有心无力。但西域国家也没有放弃,他们能等,于是这些国家,还有新加入的破洛那等国,又先后多次组团派遣使节出使北魏,维护关系。在439年,北魏灭掉北凉,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与北凉残余势力争夺河西走廊。在这种情况下,北魏终于可以回应西域诸国了,于是就有了董琬、高明的出使。
但是,乌孙终于还是没能等到北魏大军荡平西域的那一天,因为柔然的进攻终于还是先一步开始了。大约就在董琬、高明来到乌孙的前后不久,柔然可汗吴提杀进七河流域,对乌孙开战,杀的几进几出,《魏书》援引董琬的报告说“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但是,乌孙并没有灭亡,它只是进山躲起来了,后来,乌孙还曾多次出使北魏。但是,慢慢的,西域来使中,终于还是再也没有乌孙的名字了,乌孙彻底消失了。也就是说,乌孙的消失,其原因是,柔然的攻击。在柔然的攻击之下,乌孙政权解体,部落联盟瓦解,乌孙人鸟兽散一样躲进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中,然后再也没能重建乌孙国。
那么,乌孙国没有了,乌孙人去了哪里呢?有人认为,乌孙人也想历史上的大月氏人那样,穿帕米尔高原南下了,最终融入了阿富汗人和塔吉克人中。对此,我不能认同。
我认为,乌孙人没有南下。从历史上来看,伊犁河谷乃至更北方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远强于吐火罗盆地和南疆城邦诸国,即便是战败的游牧民族残兵败将,也能在吐火罗盆地掀起血雨腥风。但是,乌孙,作为一个拥有二十万战斗力的大国,在它可能南下的5世纪中叶,却没有在吐火罗盆地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可见,乌孙人绝对没有南下。如果真的要南下,乌孙人不会不知道,南下就要和嚈哒人开战,而如果留下来,等柔然人退走,就能重返故园,这两条路哪条更好走,乌孙人不会不清楚。而且,从事后来看,柔然人确实没有能控制七河流域,柔然人不久就退走了。而北魏对柔然的打击持续不断,把柔然揍的死去活来;而铁勒人在5世纪下半叶也背叛柔然,在天山北部乌鲁木齐一带自立为王,建立高车国,与柔然为敌,甚至杀了柔然的可汗摄图;而吐鲁番一带的高昌国也在北魏最终杀进西域后,几经反复,投靠了北魏,不再跟随柔然。也就是说,柔然在西域的控制根本没有持续很久,就退走了。柔然一走,乌孙人的首选项,当然是返回七河流域。不过,由于乌孙内乱的光荣传统,统一的乌孙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分裂成了各种乌七八糟的林立部落。
在6世纪中期,长期被柔然奴役的突厥突然强势崛起,灭了柔然。在70年代,木杆可汗的叔叔,室点密带领一部分突厥偏师经略西域,联合波斯帝国打垮了嚈哒人,然后又反手打败了波斯帝国。短短十几年,整个西域就彻底改天换地了,全部处于室点密的控制之下。室点密带着突厥人,驻扎在突厥牙帐中,突厥牙帐经常迁徙,但大致是在七河流域,也就是乌孙故地。后来,6世纪末,随着大隋朝对突厥的一系列打击,突厥逐渐分裂为东西两部,室点密的后人逐渐形成了西突厥。东突厥的突厥人口众多,而西突厥的正宗突厥人不多。在西突厥的体系中,自核心向外,依次是突厥人、异姓突厥、附庸的突厥化民族和城邦国家。
异姓突厥,不是正经突厥部的人,他们与突厥相近,是在西突厥的统治下迅速突厥化的,是西突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主要是十个生活在伊犁河两岸的部落,包括胡禄屋、处木昆、摄舍提、鼠尼施、突骑施、阿悉结(有两个部落)、哥舒(也有两个部落)、拔塞干。分为左右两厢,分别叫咄陆五部和弩矢毕五部。这十个部落世代生活在七河流域,最终完全突厥化。世代生活在七河流域,这还能有谁呢?不就是乌孙嘛!所以,我认为,西突厥两厢十箭,其主流就是乌孙人的后代。
但异姓突厥与突厥牙帐强大的突厥人毕竟不同,很难同心同德。在7世纪中期,西突厥被唐朝灭掉之后,阿史那氏实力不足,异姓突厥一哄而起,反对阿史那氏,他们服唐朝,但是不服阿史那氏,唐朝安西、北庭二位都护说话管用,阿史那氏不行。最终,几万阿史那氏突厥人在可汗阿史那斛瑟罗的领导下,离开了西域,内迁到唐朝,异姓突厥建立了突骑施汗国,虽然以突骑施为名,实则是各个部落共同建立的汗国,强盛一时。但后来,因为不听话,突骑施被唐朝打垮了,从此日趋衰落,但始终在七河流域附近游牧,历尽沧桑,久经浮沉。实质今日,他们仍在,七河流域,融入了哈萨克族。
18世纪,满清杀光了统治七河流域的准噶尔蒙古,哈萨克大玉兹几个部落(几个鞑靼、康里部落)南下到七河流域,同化了这里的异姓突厥后人,共同构成了新的大玉兹。这其中,像突骑施、杜拉特(咄陆)等部落,似乎都与异姓突厥有关联,也就是与乌孙有关联。据说,哈萨克大玉兹部落自称乌孙人,但这应该不靠谱,大玉兹中的主要部落显然是从哈萨克丘陵南下的部落,可以追到蒙古-鞑靼或者康居,他们不可能自称乌孙人,只有突骑施之类的几个部落可能自称乌孙,突骑施部又被称为“撒里乌孙”,即黄头乌孙。
所以,综上所述,乌孙人在5世纪被柔然揍的解体之后,逐渐沦为西突厥治下的异姓突厥,后来逐渐融入了哈萨克族之中。
附图是汉代地图,其他的标识都很靠谱,但对康居的标识不靠谱,太小了,康居的范围应该包括哈萨克中部的广大地区。从那时起,乌孙人就生活在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七河流域。文中所说的七河流域,是指巴尔喀什湖东南部,包括楚河(碎叶)、塔拉兹河(怛罗斯)这两条不入巴尔喀什湖的大河,以及五条流入巴尔喀什湖的大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伊犁河。七河流域包括我国的伊犁、哈萨克的东南部和吉尔吉斯的北部。
乌孙怎么灭亡的?
上一篇:孙膑如何为自己报得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