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初期,周天子对各个诸侯国的掌控力已经大不如前,很多诸侯国顺势崛起,便不再听令于周天子。等周桓王继位后,他打算拿郑国郑庄公下手,以威慑其他诸侯国。后来繻葛之战爆发,周天子率领陈、卫等国向郑国发起进攻,但结果却是郑军取得顺利,周桓王还被射伤。经此一役,周天子威信尽失,周王室再也难现当年辉煌,天下进入各个诸侯争霸的场面。为何周桓王当时会输给郑庄公呢?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的周郑之战,对于周王室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而又影响深远的大战。在这场大战前五十二年,即周平王十二年(前759年),周平王才刚刚东迁至洛邑。
对于东迁的周平王政权而言,周平王二十年(前750年)战胜携王政权,成为天下唯一的王,是第一次政治上的大胜利。可大胜之后,由于周平王政权的弑父嫌疑,并未得到天下诸侯的一致认可。周王室的政治势力范围,局限于嵩山以西以及晋西南一带;渭河平原虽然有秦,但大部分处于戎狄控制之下。传统中原诸侯国,宋、齐、鲁、卫、曹、蔡、陈、邢、北燕等等,此时都还没有承认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周平王政权东迁后,能依赖的就只有两个强国:郑国和晋国。
周平王二十五年(前746年),晋文侯去世,随后晋国陷入曲沃与晋侯之争,长达六十七年。这使得周王室所依赖的“一条腿”折了。周平王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突也去世了,十三岁的郑庄公成为国君。少年国君郑庄公显然无法在如此微妙的政治环境中替周王室扩大政治版图。因此,周王室所依赖的“另一条腿”也不行了。从周平王二十七年(前744年)直到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间,周王室的政治势力范围一直保持在洛阳盆地周边一带,无法再向东扩张。
造成这种局面,都不是晋国和郑国主观不努力,而是国内确实存在客观困难:晋国是内乱不断,郑国则是少年国君执政。可对周王室来说,周平王却耗不起了。自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周灭亡以来,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周平王也从当年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位老人,可周王室却还没得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可,周王室如何能在洛阳盆地长久地生存下去?为了能加快周王室在中原政治势力范围的扩张,周平王便想扶持另一位能干之士,来填补晋、郑两国的空白。考虑了数年,周平王终于决心提拔西虢公为执政卿。但周平王失误之处在于,他考虑的时间太长了,此时郑庄公已长大成人。见周王室想分郑国之政,郑庄公立刻向周王室发出了抗议声。郑国一发声,周平王立刻认怂,发誓没有这回事,并主动提出交换质子,以换取郑国的信任。
这就是郑国与周王室产生矛盾的根源:郑国的现实与周王室一统天下的目标之间,出现了重大背离。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之后,这个矛盾不但没能弥合,反而是越来越突出。由于郑庄公与弟弟姬段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幸引发了郑国与周边鲁、宋、卫、蔡、陈等等诸侯国的大混战,持续长达十一年之久!对于郑国,为了生存,必须要打败周边国家建立起的强大“反郑联盟”;可对周王室而言,为了尽快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这些与郑国敌对的诸侯国,却都是不可或缺的“统战”对象。郑国与周边诸侯国的矛盾闹得越大,就与周王室政治目标越来越背离,当然与周王室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桓王立刻就要任命西虢公为新执政卿,为将来全面取代郑庄公作准备。郑庄公一听,怒不可遏:在这年4月,他派出大夫祭仲,收割周王畿温邑的麦子;同年秋,又抢收了洛邑周边的稻谷!在郑国强大武力威胁下,周桓王不得不收回了成命。从此,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已经由最初政治目标的不一致,发展成了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的私人恩怨。所以,在周桓王三年(前717年),郑庄公首次来朝见周桓王时,居然“王不礼焉!”
虽然周桓王对郑庄公恨之入骨,但周桓王深知王室实力不如人,也不敢公开与郑国闹翻脸。可是,周桓王也不会就此放过郑国。周桓王三年(前717年)之后,郑庄公借用王室名义,频繁党同伐异,取得了许多战果。这某种程度上也启发了周桓王:既然郑庄公都能借用王室名义做这么多事情,那周王室岂不是能做得更多?
因此,周桓王一边派出使者四处出访各诸侯国,加强与诸侯的联系,另一边则开始频繁难为郑国:周桓王五年(前715年)夏,周桓王把西虢公任命为副执政卿,分郑庄公之权;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桓王宣布从郑国收回刘、邬、蒍、邘四块土地,然后空口许给郑国苏国的十块土地,让郑国白白损失了四块土地。周桓王搞出这些小动作,都是为了激怒郑庄公。
然而,枭雄郑庄公也非等闲之辈。虽然周桓王一再给郑国穿小鞋,但此时郑国正借重于王室之处甚多,所以郑庄公将这一切都强忍了下来,没有对王室发起报复。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眼见郑庄公始终不反抗,一切准备停当的周桓王就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撤销了郑庄公执政卿之职,只任西虢公一人。王室既然已经彻底放弃了郑国,郑庄公也就不再愿意与周王室维持面子上的和谐了——从此,郑庄公不再去王室朝觐。
郑庄公此举,正好落入了周桓王圈套。
准备了这么多年,周桓王一直在等待郑庄公的反抗。周桓王立刻联合起蔡、卫、陈三国,高调宣布讨伐郑国的“不王”!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秋,王室大军与郑国大军在郑地长葛遭遇。可是,战前信心满满的周桓王,却大败而归!
周王室长葛大败于郑国后,其政治影响极其深远: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武王就开始进犯随国,要求尊封遭拒后,立刻自行称王;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曲沃武公开始肆无忌惮地向晋侯发起攻击,又杀死了一位晋君;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年),在明知纪女嫁入王室成为王后的前提下,齐国依然开启了吞并纪国的步伐。
周桓王的大败,恰恰反衬出郑庄公在东周经营十多年的成功。在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之前,郑庄公已成功地击败了由宋、卫、陈、蔡为核心的“反郑大联盟”。与郑国敌对的宋殇公被宋人所杀,取而代之的是郑庄公竭力扶持的宋庄公;在鲁隐公后期,鲁国就已经与郑国化敌为友,成为郑国坚定的盟友;齐国与郑国关系更是得到了加强,两国之间相距虽远,关系却最为密切。
郑国在东周的强大影响力,迫使周桓王在寻找攻打郑国的盟友时,只能找到卫、蔡、陈三个诸侯国。卫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在卫宣公乱政之下,国力羸弱,早就不是郑国对手;陈国刚刚经历了弑君内乱,人心涣散;蔡国虽然是姬姓国,但长期都是无足轻重的存在,实力并不突出。卫、陈、蔡三国,长久以来都是郑国的手下败将。而且陈国早年与郑国联姻,郑人对其军队的虚实了解得更加透彻。
所以,长葛之战正式爆发时,在公子姬突的建议下,郑国军队首先找准的突破口正是陈国军队:“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
因为战前缺乏实力派诸侯支持,战争过程中盟友又先行溃败,造成了周桓王长葛之战的大败。周桓王还被郑人射中肩膀,差点连命都丢了!
周桓王的大败,就是过于高估了自身实力所导致。周桓王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盟友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大决战。长葛大败后,周王室东迁以后积蓄了四十多年的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毁于一旦,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实现王室的中兴!
繻葛之战郑国如何击败周桓王的?从此周天子威信尽失
上一篇:春秋各国的人口兵力信息资料
下一篇:斧声烛影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