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蒙恬的遗言中到底说了什么?为何曹操每次看都要哭?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时期的奸雄,心狠手辣的。然而他每每读到蒙恬的遗言的时候就要大哭。那么蒙恬的遗言中到底说了什么似的曹操那么动容呢?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拉回公元前210年,这一年先是秦始皇驾崩,接着又是公子扶苏被胡亥矫诏命令自杀。

起初蒙恬认为这是胡亥等人编造的谎言,他不相信秦始皇会把皇位传给无能的胡亥,而不是天下归心的仁义公子扶苏。他希望能够带兵护送扶苏回到咸阳,当面对质胡亥,但是仁义的扶苏认为“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最终自杀身亡,亲手将大秦帝国的未来断送,倘若扶苏能够听从蒙恬的建议,相信大秦皇朝的历史将会改写,中国的历史也会改写。万念俱焚之下的蒙恬没有了寄托,很快也被胡亥命令自尽,临死之前蒙恬留下遗言说: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资治通鉴》

确实,以蒙恬的能力和掌管的三十万秦军精锐,想要推翻胡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一支常年和匈奴作战的秦军劲旅,在彼时没有谁是这支军队的对手。

但蒙恬不愿意背负犯上作乱的骂名,他有能力,但他不去做。孔子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但蒙恬却是“明知可为而不为”,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怀。

后来当曹操每每读到蒙恬的这番遗言时,常常唏嘘不已,泪如雨下。但曹操真的是因为蒙恬的“忠义”而哭吗?还是触景生情,另有深意?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

曹操哭蒙恬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绝不是为了蒙恬的“忠义”而哭,实际上我更加认为曹操哭蒙恬是在“顾影自怜”或“自诉苦闷”。

因为什么呢?

就是曹操和蒙恬有相似之处,即“其势足以背叛”,意思就是说曹操像蒙恬一样有能力背叛汉室,把汉献帝取而代之。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认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位极人臣,加封魏王。

而且统一北方,虽然挟持了汉献帝,但至少稳定了天下局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只要曹操愿意,取代汉献帝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曹操心里有苦衷,他尽管想取代汉献帝,我认为曹操是想取代汉献帝的,不然他也不会让汉献帝加封自己为魏王,这打破了刘邦“非刘姓不得为王”的规定。

而这就是曹操的一种“异志”的表现,但是尽管曹操想这么做,但是却不能,现实条件不允许,社会舆论不允许。如果他取代了汉献帝,那么他就成为了“汉贼”,刘备和孙权就有把柄从舆论上攻击曹操了,这会让曹操在天下人面前很被动。

但只要他不称帝,只要还是汉丞相,那么刘备和孙权就是贼寇。另一方面我认为曹操自己的内心也是相当犹豫,换句话说曹操对于“忠义”还是存有敬畏的,他有实力称帝,他想,但是他不敢。

一来是社会局势的条件不允许,但曹操硬着心非要称帝,这并非难事,而且当时朝廷上已经有很多大臣都倒向了曹操一面;但曹操自己心里还是很有道德节操的,他知道现在自己称帝的话,其结果必然是遗臭万年,他无法承受这个骂名。

所以当孙权击杀关羽后害怕刘备报复,连忙向曹操称臣,并且建议曹操称帝,但是曹操回应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孙权很聪明,想要把曹操拉出来当靶子。

但是曹操却很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叫做“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他已经达成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和荣誉了。再往前一步就是皇帝,但是要迈出这一步很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会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

人言可畏,曹操不得不考虑这一点。这最终导致曹操始终没法迈出称帝的这一步。

因此,他只能颇为遗憾和无奈的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有什么典故呢?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这样赞美周文王说: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曹操也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一来统治了北方中原;二来掌控着汉献帝。但周文王在位时并没有对商朝发难,直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时才消灭商朝,接着追封他为周文王。

曹操说这句话的意思自然是说:如果老天一定要让我当皇帝,那我只会像周文王一样。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会哭蒙恬了,他绝不是简单的哭蒙恬的“忠义”,这种成分是很小的。他的哭更像是一种委屈,一种无奈,一种遗憾,是哭自己雄踞北方,但却无缘开创伟业,纵横半生,终为汉臣。

可见曹操之哭是哭命运,哭自己的前途,哭自己壮志难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