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司马迁为什么要替李陵辩解,导致自己下狱受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家肯定都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但可能很多朋友不清楚,《史记》是在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奋完成的史籍。那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导致他被处以宫刑的呢?其实现在看来司马迁并没有犯下什么穷凶极恶的罪行,相反司马迁还是一番好心,结果正好撞上汉武帝的枪口上,才导致他被下狱受刑。可能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并不多,想了解的话,下面就赶快来看看吧。

01

司马迁有文才,“年十岁则诵古文”。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三十七岁的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汉朝太史令除掌管天文历法外,还兼管修史。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为何被后人们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原来是因为如下的这一件事,他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02

李陵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任侍中。侍中是丞相的属官,级别不是很高,但经常在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很是重要。武帝见李陵年少有为,说他有祖父遗风,授予骑都尉之职。这个官名是汉武帝所创,唐宋沿置。武帝派他带领五千人,驻张掖、酒泉,防御匈奴。

后来,武帝命令二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令李陵督押粮草辎重随军西进。李陵乃入朝觐见武帝,上奏说:我的兵都是荆楚男儿,作战力强。愿独自率领一队,进击匈奴。”武帝变色说:“你是不愿意听从别人指挥罢,我已无马匹给你。”李陵说:“我愿意以少击众,不需骑兵,只要五千步卒就可以了。”武帝说:“那你就自己去招募吧。”李陵遂返驻地。

武帝又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半路接应,路博德上奏说:“现在是秋天,匈奴马匹正当肥壮之时,不如明春再行出兵。”武帝看罢奏章,怀疑李陵已悔前言,于是命路劝阻李陵不要贸然出兵。实质上路博德认为自己的资格比李陵老,怎么能做李陵的后继,所以才上奏建议暂缓发兵。

03

后来匈奴入侵西河,武帝命路博德扼守西河要道,命李陵赴东浚稽山侦察。李陵率五千士卒直达目的地,一路未遇敌兵,只将该地山川形势绘图呈报朝廷。

李陵正准备退兵时,匈奴兵三万来攻,李陵奋勇迎战,毙敌数千人。击退敌人后,仍继续撤兵。匈奴单于且醍侯不服,召集左右贤王率八万骑兵追赶李陵,李引兵至大泽,泽中芦苇丛生,匈奴兵纵火,李陵也命士兵纵火,为的是烧出空地,以免大火漫延殃及自身,最后终于烧出了一条通道,走出大泽。

单于赶来,两军再战,李陵用连弩射单于,单于惊退,便对左右说:“面对汉军精锐,恐有埋伏,还是退兵为好。”正在单于商量退兵的时候,李陵军中一名叫管敢的军侯,即管理部队纪律的下级军官,因被校尉侮辱而去投降匈奴,并说李陵兵是孤军,并无埋伏,且箭已放尽,若用精兵追赶,必破李陵军无疑。

单于听了管敢的话发精兵数千人,继续追赶,在一谷口,将汉军围住,李陵见形势已无可挽回,遂命兵士每人携千粮二斤,冰一块,各自突围。李陵上马,拼死杀出谷口,但又被敌军重重包围,李陵马上投降。

04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至朝中,武帝大怒。群臣大多责难李陵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唯独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引兵五千,面对强敌数万,战至矢尽粮绝,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赴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料想李陵并非真心投降,请从宽处理。”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即命卫士拿下司马迁囚于狱中,交给廷尉处理。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这样就被下令处以宫刑。

05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06

司马迁认为受宫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他本想一死,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里,写了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因在陈蔡,后来编了部《春秋》:屈原造到放逐,写了《离强》;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胺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想到这里,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07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他以超常的毅力,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卑视与讽嘲,经历十多年,孜孜以求,完成了不朽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纪传体史书的编写方法,为司马迁所首创。后来的二十四史都遵从了这种体例。

08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了司马迁写《史记》这篇文章以后,您对此有什么要说的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