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隋朝,了解隋朝在建筑上的不朽建树,一起来看看吧。
谈及中华民族的辉煌时代,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短短八字,承载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享誉中外的历史建筑。然而,有这样一个王朝,它在政治上初创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在军事上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在工程上兴建运河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它只存在了短短38年,却做出了许多推动历史火速向前的伟大举措,这个王朝就是隋朝。
隋代建筑上承六朝,下启唐宋,为中国由传统建筑趋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隋代虽短,但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大建行宫别苑,建筑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进步。因为隋王朝统一分裂多时的南、北两朝,南北建筑技术交流空前繁盛,为唐代成熟的建筑体系铺路。
有很多人说,隋朝修建的诸多建筑都是劳民伤财,拿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隋炀帝为了自己的喜好,强迫百姓修建浩大的工程,劳役不息,滥用民力,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负。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哪一个建筑的修建不是拿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哪一项巧夺天工的艺术不是无数能工巧匠耗尽心血而成?
纵观历史,凡事都有利有弊两面,评价人物尚有功过两面,评价建筑的修建自然也需一分为二地看待。隋朝修建的这些重大工程,的确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十分悲惨,但也大大造福了后世,可以说唐朝早期的繁荣,很多都是隋朝奠定的基础。为后世留下许多著名建筑,可谓功不可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便是最好的诠释。
在众多巧夺天工的建筑中,有这么四个雄伟的建筑,现在仍然在使用中!
其一,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唐长安城。
我们引以为傲的唐长安城,其实并不是在唐朝修建的,是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因为汉长安城作为汉朝都城已经历时七八百年,年代久远,城市不对称,规模也不够庞大。再加上多年的战乱和渭水淹京都的风险,不得不考虑另建新都。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执政两年的杨坚便决定另建新都,宣布诏令说道:“谋新去故,如农望秋,虽暂劬劳,其究安宅。”他让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担任总设计师,新都城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不到九个月时间,便建成落地——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隋王朝便迁至新都,因隋文帝早年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唐朝改名为“长安”)。
其二,是隋炀帝举国之力修建的大运河。
古往今来,开凿人工河无非是出于农业灌溉和物资运输两个作用。早在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就曾开凿邗沟,用以运输军队伐齐。但到了隋朝,国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政治中心却依然留在北方。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在南北朝分裂时期还不算问题,再次实现大一统后,南北资源的交流问题是隋朝必须要解决的。
为了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中原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推动了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带来许多益处: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其中江都发展成为隋朝的经济中心之一;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
其三,是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据《中国历史》介绍,在1969年人们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就发现了北宋放进的50万斤谷子,颗粒完整,架构十分利于谷物的保存,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由此可知,大运河沿岸修建许多这种粮仓,可见当时隋朝的繁荣景象。
最后一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据记载公元607年,隋炀帝下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长达三千里。此举不仅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而且为后面收复高丽做准备,可见隋炀帝修建驰道的出发点是极好的。
从这4个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隋朝统治者的智慧,更能体会到隋朝统治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意。虽然历代以来,史官们对隋炀帝的评价贬多褒少,但是隋朝的众多开创性成就和“利在千秋”的建筑工程不容忽视。隋炀帝时期的这四个大型建筑,我们至今都受其恩惠,急功近利导致王朝覆灭,却为后世造福,如运河、长安城等建筑,对于今人的影响颇大,甚至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