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历史 >

杨广南巡是什么时候?在途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不知道没关系,历史资料小编告诉你。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杨广下令从洛阳起驾南巡,带着身边的文武百官和大批宗室,移驾去了江都。

至于长安(当时叫大兴)和洛阳这两座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杨广甩给了两个孙子镇守。

这是一次杨广主动逃离政治核心圈地区的行为,是他在对自己还能否执掌天下的疑问中,做出的逃避行为。

杨广去了江都的当年,瓦岗寨李密就大张旗鼓地开始攻击洛阳,第二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

可以说,杨广逃离洛阳,巡幸江东的举动,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此前,只是农民在造反,此后,贵族也开始造反了。

杨广也是一个比较高明的政治家,他在做出要巡幸江都的决定时,就应该估计到了自己离开行政中心地区的严重后果。

可他为何还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这已经是相当于弃国了。

杨广不是一个能轻易屈服的人,他登上帝位后的十多年间,一直都是在质疑声中度过的。

即使是三征高丽这样的遭遇到举国上下反对的军事行动,他都敢力排众议,屡败屡战,从不屈服,甚至还想要四征高丽。

但杨广到底是逃之夭夭了,他跟历史上大部分亡国之君不一样,很多亡国之君是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无法抵抗之后,才或者投降,或者逃亡,属于被动放弃,杨广却是主动放弃。

而促使杨广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时,他最后试图彰显权威的一次北巡的失败。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杨广第三次征讨高丽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此时的隋朝上下军民,对杨广的不满,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随时可能爆发。

杨广意识到这一点,他必须想办法挽救,三征高丽的失败,让他的威望大损,因此,他必须重新找回威望,也要找回让自己重新振作的信心。

于是,他想到了北巡,他准备向塞外各族展示大隋及皇帝的威严,以塞外各族对自己的臣服来向隋朝军民表示,皇帝的威严还在。

这种事情杨广并不是第一次做,早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就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北巡。

当时的杨广意气风发,塞外各族中势力最大的突厥,其首领启民可汗都小心翼翼地主动来到杨广驾前侍奉,主动给杨广上贡,其余各族莫不如是。

根据《隋书·突厥传》中的记载中,启民可汗在大业三年的杨广北巡时,还上过一道乞求臣服的奏疏,其中尽显卑微之态:

……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

如上述记载,启民可汗为了表示对隋朝及杨广的尊敬,甚至都提出了要改换衣冠,这是彻底的臣服,也是杨广执政生涯的最高光时刻。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其强盛的定义中就有一条,是否是万邦来朝和臣服,能做到这一条的王朝和在位的皇帝,都会青史留名。

杨广登基之初,就做到了,他个人的威望,在大业三年时,也到达了顶峰。

于是,大业十一年时的杨广,为了挽救自己的威望,挽救自己执掌的政权,在三征高丽失败后,又想起了北巡。

但让杨广失望和恐惧的是,这次北巡失败了。

当时的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不但没能像上一任可汗那样来表示臣服,还派出大军围攻杨广御驾,让全天下人都看到了杨广最后的虚弱。

《隋书·炀帝本纪》中记载:

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壬申,车驾驰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于是守令各来赴难。

虽然,杨广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后,紧急召集天下兵马勤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这次事件时正式从军,并脱颖而出),逼退了突厥大军,可皇帝的威望荡然无存。

此前,杨广修运河,建东都(洛阳),征高丽,隋朝内部反对声一片,杨广焦头烂额,可还有四邦臣服这块遮羞布挡着。

如今,连这最后一块遮羞布也没了,突厥的反叛,真正让杨广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以前那位天下人都臣服和认可的皇帝了。

从北巡失败开始,杨广知道,自己此后要面对的敌人,不仅仅只有内部的反对派,还有外部的强大势力。

到这个时候,本来还存着一定信心的杨广崩溃了,他清楚地知道,他再也无法压制隋朝内部的反对者了。

大业十一年时,杨广北巡的失败,成为了压垮杨广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开始准备逃避和逃离,相当于是要放弃天下了,至少也是要放弃北方了。

大业十二年,杨广起驾北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半年后,攻进长安。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死杨广,数月后,李渊在长安建国称帝,隋灭唐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