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人物 >

比核武器还可怕?“芯片之父”邓中翰弃美回国,助中国芯片再创高度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芯片制造技术一直都是我国的一大难题,再加上美国从中作梗,修改了半导体行业规则,导致我国曾一度陷入“芯片危机”。       这时一位留美的年轻博士在得知祖国当下的处境后,毫不犹豫就拒绝了美国给出的高薪待遇,毅然决然的弃美回国。       在这位年轻博士的帮助下,我国一举突破芯片领域核心技术,打破了美国长年的芯片垄断,彻底和“无芯”时代说拜拜。     这位年轻的博士就是“中国的芯片之父”邓中翰,同时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追梦人生,不甘平庸       1968年,在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一个平凡的家庭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孩子,他就是邓中翰。       邓中翰从小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和好奇心,他喜欢对周围的一切提出“为什么”,并且一旦问起就不肯放弃,直到把问题弄清楚原委。       或许这就是后来让他成为中国芯片事业传奇式开拓者的萌芽。       邓中翰喜欢收音机科普节目,从各类故事中汲取知识。内心向往着成为钱学森那样在科技创新领域造福国家的人物。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邓中翰对科学知识如鱼得水。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学。       即便成绩名列前茅,邓中翰也从未目中无人,反而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困难。       1987年,邓中翰高考以很好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来到大学学习,邓中翰就深刻认识到这是影响他一生的关键阶段。       他坚信大学是打牢知识基础、奠定研究方向最好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之中。课余时间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呆在实验室,任何对知识的渴求都不放过。       在导师黄培华教授的指导下,邓中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大二时邓中翰对某门课的理论提出质疑,他反复论证后写出长达8页的报告送给导师。导师胡友秋看後非常赏识他的科研潜力,将他推荐给另一位导师黄培华带入研究小组。       这也成为邓中翰科研生涯的起点。       1990至1991年,他先後在《科学通报》《国际应用物理学报》发表论文,并获得“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奖。一系列荣誉证明了他科研成果的优异,也增强他对科研的兴趣和使命感。       1992年,邓中翰本科毕业,为了开拓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他毅然决定赴美留学深造。他明确大学是接受系统教育的黄金阶段,出国学习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打下更好的基础。       8月,邓中翰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攻读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尽管专业不同,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坚持不懈,终于在两年後以优异成绩毕业。       此时他注意到美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感传统物理学难以适应未来发展方向。于是他申请转入该校电子工程专业学习。       经导师田长霖斡旋,他终于如愿以偿,并在短短一年内完成博士学业。在深造期间,邓中翰还兼修了经济管理专业。       在5年时间里,他成为伯克利校史上第一个横跨三大学科获得一博两硕的学生。       1997年邓中翰结束学业,面对各路国际巨头的邀请,他选择进入IBM,开始在传奇公司展开科研生涯。一年时间他就申请了数项专利,并获得IBM“发明创造奖”。       随後他自主创业,在硅谷创建芯片公司Pixim,市值很快达到1.5亿美元。       如果说物理学硕士展示了他坚实的科研功底,电子工程博士则预示他在芯片领域的创新才能,经济管理学硕士则让他拥有商业视野与市场运作能力。       三种背景交织成就了他独特的综合优势。在美国,邓中翰似乎已经实现了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成功人生。然而内心深处,邓中翰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未完成。       报国情怀,毅然回国       1999年10月,在受邀回国参加建国50周年庆典后,他看到了祖国科技产业的欠发达,感到自己有责任回报祖国。       于是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职业和生活,决心回国发展。美国得知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纷纷向他抛出诱人条件希望其留下,但邓中翰始终不为所动。       由于邓中翰的离开是美国的一大损失,因此美方对他的检查可谓是非常严格。       任何关于研发数据和成果都不允许带离美国,包括笔记本里的所有资料都需要删除,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住邓中翰回国的脚步。       同时邓中翰反其道而行之他开始联系在美国的华人博士,呼吁他们共同回国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很快邓中翰带着一批科研精英回到了中国。其中张辉是贝尔实验室芯片专家,杨晓东有着英特尔和惠普工作经验,都是顶尖人才。国家也高度重视,给予了强有力支持。       在信息产业部倡议下,1999年邓中翰在中关村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并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开始对芯片产业化进行全力开拓。       尽管当时的研发条件远不如美国,但邓中翰并无怨言,始终专注科研。除吃饭和睡觉外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全力以赴磨砺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结束“无芯”时代       经过不懈努力,2001年3月,邓中翰终于带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百万级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这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芯片,功能强大,性能优异,填补了国内芯片的空白。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终结了长期以来的“无芯时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突破。       “星光一号”芯片立即获得三星、飞利浦等国际巨头的采购和应用,彰显了中国芯片研发实力。       之后邓中翰将目标瞄准了拥有霸主地位的索尼公司,希望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首次洽谈时,索尼代表态度冷淡,表明对合作兴趣不大。       但邓中翰没有气馁,只留下一句“我会回来的”就离开。不久之後,索尼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中确实出现了中星微研制的“星光五号”芯片。       在邓中翰带领下,“星光中国芯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星光一号”到“星光五号”芯片接连面市,各具特色,市场反响热烈。       2005年,中星微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在美上市的IT企业,打开了中国芯片进入国际舞台的新篇章。       在随后的岁月里邓中翰继续聚焦前沿技术创新。2016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首款人工智能芯片,支持海量数据处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年来,他带领团队突破15项芯片核心技术,申请3000多项专利,将数亿枚“中国芯”销往全球各地,中星微一度占据全球多媒体芯片市场六成以上份额。       可以说,邓中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终结了外界对中国“无芯”的质疑,开启了国产芯片的新纪元。       在商业上邓中翰带领的中星微也屡创佳绩。多年来,公司在芯片专利申请、技术突破和市场营销上均取得巨大成功。       特别是在公共安全领域,他们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制定出行业技术标准,确保中国在视频监控等领域实现安全可控。       正是有了像邓中翰这样勇于创新的团队,中国芯片才得以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结语       如今邓中翰以50多岁的生命正值壮年。但他没有丝毫停歇,而是继续引领中星微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他带领团队继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研发自主可控的产品,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条求索创新之路上,邓中翰代表了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邓中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努力成就传奇人生的可能。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彰显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正如他所言,只要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就一定能于既定方向上不断获得新的进步。       中国芯片产业还面临着发展的长期任务和艰巨挑战。我们应汲取像邓中翰这样的典范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坚定报国情怀,不断推动国家核心技术的进步。只有这样,中国芯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伟大飞跃。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