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初期非常关键的一场战役,最后是东吴防守反击成功,顺利击败刘备大军。不过因为演义的关系,很多朋友都误以为当时刘备派出了70万大军,而东吴只有20万军队,双方兵力从数字来看简直就是一场没有悬殊可言的战役。但最后陆逊却以少胜多,完成了这场奇迹之战。其实这对双方兵力数字的统计并不准确,刘备根本没有那么多士兵,双方交战时,实力是旗鼓相当的。那下面就来揭秘夷陵之战关于兵力的真相,一起了解看看吧。
夷陵之战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实际上,夷陵之战根本不是以少胜多,在这场战役中,其实陆逊的兵力不比刘备少!
1、刘备共有多少兵力首先,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夸大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兵力。按照介绍,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兵讨伐东吴,总共调集了70多万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前后累计投入20万大军。因此,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可谓一场总兵力接近百万人规模的大战。并且,在结果上,是陆逊以少胜多,击败了拥兵70多万的刘备。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将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并论,也即一起归纳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夷陵之战却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即陆逊的兵力并不比刘备少。
对于夷陵之战,多数持不是“以弱制强”之战论者,所强调的一条重要依据,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中的“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的记载。
《三国志》注引《魏书》中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不两线作战,已经向曹操父子假意归降了。在此基础上,等到刘备兴兵讨伐东吴的时候,孙权上书给魏文帝曹丕,告诉他刘备率领4万兵马来进攻我了,言下之意,自然是希望曹丕可以支援东吴。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既然是向曹魏求援,孙权显然不会少报蜀汉大军的数量。换而言之,对于刘备一方来说,兵马应该不超过4万人,如果超过的话,孙权一定会如实甚至夸张蜀军的数量,以此促使曹魏支援东吴。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夷陵之战中,蜀汉一方除了益州调集的兵马,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人。
2、吴国兵力分析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一方来说,《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由此,在夷陵之战中,陆逊麾下共有5万大军,这在兵力规模上,自然是不输刘备的。
更为关键的是,陆逊的5万大军,几乎是全数可以调动的,而就刘备来说,因为需要防备北面的曹魏,所以给黄权分出一定的兵力,这导致其实际能调动的兵力,反而还不如陆逊。夷陵之战前,黄权曾劝谏刘备应当坐镇后方,不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3、双方其实势均力敌最后,在夷陵之战中,正是因为和刘备兵分两路,所以,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黄权率领的兵马,并没有和陆逊展开正面的较量。换而言之,在夷陵之战中,陆逊能够充分调动的兵马,是超过刘备一方。在此基础上,夷陵之战自然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更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蜀汉总共只有益州全境和荆州三郡,而就东吴来说,不仅在荆州拥有数个郡,还拥有扬州、交州等地。而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失去了荆州三郡,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所以诸葛亮强调益州疲弊),东吴则几乎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郡县,从而拥有荆州、交州、扬州这三个州的疆域。从疆域领土和人口兵力上来看,夷陵之战爆发时,东吴的整体实力是要明显超过蜀汉的,当然,孙权之所以在一开始求和,主要还是因为担心曹魏趁机攻打自己,也即孙权真正害怕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
当然,尽管陆逊的兵力不少于刘备,不过,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高超指挥才能,还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方情况,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 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上一篇:李牧三次打败王翦是真的?
下一篇:武则天死后,为什么武家人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