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进行北伐,虽然这一段在各种电视剧里面演绎的并不多,甚至新版《三国》在诸葛亮死后就结束了,很多人也对后来的剧情并不关注,但是姜维的数次北伐基本上很多都是胜利的。只不过,就算是北伐的胜利,也无法挽回蜀国的命运,这是为何?蜀国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靠着这么多的胜利也救不回来?
虽然东汉分为三国,但是三国的实力是严重不对等的。吴国和蜀国完全是凭借地理上的优势才能阻止曹魏的进攻。玩过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比如吴国虽然占领整个南方,但是南方当时根本没有开发出来,人口很少,经济不发达,还是靠着长江和曹魏抗衡。曹魏虽然占据的地盘面积不太大,但是那些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发展潜力是蜀国和吴国不能比的。三国的实力范围是这样,他们的面积实际上都差不多。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十三个州中曹魏占领了9个,蜀国1个,吴国3个。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要一直进攻曹魏,因为和平发展下去,肯定是输的。所以姜维北伐就算胜利,也应很难扭转局势,除非是曹魏作死,集中大部分兵力和蜀国决一死战,不然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基本上等粮食完了,蜀国的兵自然就退回去了,输几场无关紧要的战争根本没什么关系。
早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明帝想要发大军进攻诸葛亮。对此,散骑常侍孙资从战略上劝止魏明帝: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
孙资的意思就是说贸然主动进攻诸葛亮耗费巨大,而防守则优势很大。只要默默的积蓄力量,数年之后中原地区的生产恢复,吴国和蜀国自然没有办法和魏国抗衡。孙资的这一建议可以说是切中要害,所以魏明帝听从他的意见,不发兵进攻诸葛亮。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过程中病死,蜀军因此撤兵汉中。在撤退的途中,魏延不服杨仪的领导,发动了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平定,但是这也影响了蜀汉的军力。
在这个背景下,大将军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子,开始带领蜀国北伐。不过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的线路有问题,不如顺着汉,沔水从水路往东进攻上庸。蒋琬的主张没有得到蜀汉将领的支持,直到蒋琬去世,这一战略也未实施。
蒋琬去世以后,费祎接替了他。费祎认为诸葛亮都不能成功,更何况他和姜维,所以不如安心治理内政,等待有能力的人北伐。
公元247年,姜维和魏国郭淮、夏侯霸在洮西作战不利,只是招揽了虎王治无戴等人。
公元249年,姜维又出兵西平,不克而还。这个时候姜维能做的事情很少,因为由费祎的制约,他手里的兵马不过万人。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接替了他,并于同年开始自己的北伐大业。这一时期,姜维才真正开始大规模北伐。同年,姜维带着数万人围困南安,魏国雍州刺史及时救援,姜维粮尽而退兵。
公元254年,姜维从陇西出兵,魏国李简向姜维投降,姜维打败魏国大将徐质,并且带回来三县百姓。
公元255年,姜维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后魏国援军赶到,姜维退兵。
公元256年,姜维积极北伐,不过这一次遭受惨败。
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姜维回军。同年,黄皓开始掌权。
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中而被击败,从此姜维再也没有条件发动北伐了。
维姜北伐和诸葛亮北伐是不一样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国以防守为主,而到了姜维时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掌曹魏政权的司马集团进行了屯田,恢复了生产,魏国的国力、军力得到了大大增强。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昭敢于进攻蜀国的底气之所在。
公元263年,魏国取得进攻蜀国的决定性胜利,蜀国被消灭。
姜维北伐大部分是胜利的,为什么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
下一篇: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