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晨风网!
首页 > 人物 >

女徒弟以为齐白石没画完,临摹时用心添几笔,卖价从764万变63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想必大家都听过画蛇添足的故事,蛇本没有脚,所以添上一对足也是做了无用功,也正因此,画蛇添足演变成了一个成语,警示大家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反倒弄巧成拙。       然而就在上个世纪,这个成语的现实版竟然发生在了齐白石的女弟子郭秀仪身上。       名画拍卖场上,齐白石的原画被拍卖到了764万,可是和齐白石所拍卖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画却只卖到了63万。       701万的差价究竟从何而来呢?明明两幅画几乎没有差别,为啥女弟子郭秀仪的画却卖得那么便宜呢?     仔细对比之后才发现,其实错就错在女弟子多画的那几笔上。       潜心描摹,终成气候       提起齐白石,很多人想起了他画的鱼虾。       确实,齐白石的虾成功出圈后,他本人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力捧,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齐白石的鱼虾画已经达到了“一画难求”的程度。       绘画需要天分,但是努力也不容小觑,为了画虾,齐白石可谓是耗尽了心血。       他为了把虾画得惟妙惟肖竟然买来了虾养在水缸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虾,时间久了,虾的一举一动也都被齐白石了然于胸了。       也正因齐白石对画画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才让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齐白石除了画虾之外,他画的飞禽走兽、高山流水也一样颇有意境。       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在齐白石的门下学习花鸟虫鱼,还       有的人为了跟他学习绘画技巧甘愿在他身边研磨多年,只为领略齐派的画风。       这个人就是郭秀仪,郭秀仪也和齐白石一样,从小就热爱画画,但是齐白石是因为幼年家穷,无法学画,而郭秀仪则因为年少时国家有难,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投身于革命中,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得以机会重新拾起画笔,机缘巧合之下她就成了大师齐白石的弟子。       郭秀仪很珍惜和齐白石这样的王者学画,但是刚刚开始学习时,齐白石教给郭秀仪的不是怎么运笔,怎样布局,而是研磨。       研磨那么简单,一学就会,但是郭秀仪却足足学了六年时间,人常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六年,郭秀仪就是靠热爱坚持了下来。       她一边研磨一边观察学习齐派的画法,空闲时间她还临摹齐白石的大作,就是为了取得更快的进步,她的品性自然也得到了齐白石的认可。       作为国画大家,齐白石的弟子很多,但是他收弟子的条件却很苛刻,为了名利而学画的,齐白石一概不收,言外之意就是他看重的是心,如果是真心喜欢画画,那才配被他教。       所以像郭秀仪这样的弟子一出现,自然得到了齐白石的青眼,郭秀仪也不辜负齐白石,她把枯燥的磨墨看成是一种幸运,她庆幸有这样的差事让她沉心静气,学到大师的精髓。       人的见地决定了他的发展高度,郭秀仪在齐白石不断的“开小灶”中,学到了很多同门弟子都没机会学的知识,她的绘画功底很快就超过了其他同窗。       其实,不管是画画还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关键,一是恒心,二是热爱,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为人师者看到学生进步飞快必然是非常高兴的,为了激励郭秀仪,齐白石常常在郭秀仪临摹的作品中题字,还几次夸赞郭秀仪的水平超过了他。       当然,大家都知道齐白石是在自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能得到大师的认可,郭秀仪的画也一定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       可是老说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郭秀仪的画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当把她的画和齐白石的画放在一次后,高下立判。       画蛇添足,巨额差价       对比齐白石和郭秀仪,他们两人有很多相同点,比如他们都是从小就喜欢画画,而且勤勉的态度也极为相似,但是二者又有一些区别。     前者把画画当成了人生追求,并深耕于此,而后者则把画画当成了兴趣爱好,填补闲暇时光,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对绘画的认知也有很多区别。       齐白石讲究写意,很多不被人理解的地方正是画作的点睛之笔,但是郭秀仪则讲究写实,她把很多画都带入到现实生活中,这也成了她和大师之间最大的区别。       可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人支持齐白石的意境美,有人支持郭秀仪贴近事实,但是不论如何,他们的水平都是毋庸置疑的。       也有人想弄清楚究竟谁的画更出色,恐怕就只能拿价格来衡量了。       在一次拍卖会上,齐白石和郭秀仪同时拍卖了《耕牛图》,可是齐白石的《耕牛图》最后以764万的高价被拍卖,而郭秀仪的《耕牛图》却只被拍到了63万。       701万的差距证明老师就是老师,他的水平是很难被超越的,但是这两幅作品远看并无太大的差距,为何在价格上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       如果近看这两幅画,很多人都发现了关窍,郭秀仪的画作卖价低一共有三点原因。       一是主体原因,齐白石的《耕牛图》中只有一个主体,那便是老黄牛,青山孤云和泛泛水波都是为老黄牛做陪衬的,整个画面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很多人看了都觉得这幅画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和悠远,在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也有很多人选择给齐白石的《耕牛图》高价。       而这幅作品也彻底的反映了齐白石的画风,不用重笔墨,让人感受到真自在。       再看郭秀仪《耕牛图》就会发现,虽然画面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郭秀仪加重了整体的色彩,尤其是山和水的颜色比较饱和,过于强调山与水的结果就是整个画面出现了多个主体。       赏画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并非是老黄牛,有的人被山吸引,有的被水吸引,就导致关注点发生了偏移。       第二点则是位置原因,在齐白石的《耕牛图》中,青山在整个画作的上方,大约三分之一处,这个位置与画中的老黄牛和农夫非常贴近。       也就给人一种农夫带着黄牛在山脚耕种的感觉,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       但是郭秀仪的《耕牛图》则把山放在了画面上方四分之一处,山距离画中主体变远了,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这小小的位置变化就拉开了品质的高低。       除此之外,郭秀仪的画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使整幅画变得“不值钱”。       原来,郭秀仪临摹齐白石的《耕牛图》时曾发现了一个小问题。       画中黄牛在水中耕田,农夫也在水中行走,而水像镜子一样,人和牛的倒影便会在水中荡漾,可是齐白石并没有画上倒影。       郭秀仪以为是齐白石年纪大了忘记了,于是在自己临摹时就擅自把倒影加了上去。       这不加不要紧,加上去之后,反倒是画蛇添足,导致这幅作品的价值大打折扣,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师风范,文人傲骨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两幅画之间的巨大差价,很多业内人士曾经给出过解释。       画中的农夫身披蓑衣意味着当时是雨天,雨天阴云阵阵,自然没有阳光,更不会有倒影,可是郭秀仪却偏偏加上了倒影,这就与雨天相矛盾了。       画者最擅长的应该是观察,这几笔就暴露出了郭秀仪观察不细致的毛病,价格自然也不会高到大师的水平。       另外,齐白石是写意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擅长用简单的几笔就把画面的意境展现出来,留白是有意而为之。       郭秀仪加上倒影之后画面的留白变少,空间变得拥挤,明明是简单的画面却被她搞复杂了,这点点变化根本逃不过那些常年混迹画坛的人的法眼。       两相对比下,究竟谁的画更好就显而易见了,但是毕竟郭秀仪只是业余画手,她的作品能被展览拍卖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那么齐白石的画就是毫无错误的吗?并不是,有一部分人指出了齐白石《耕牛图》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一部分人认为从农夫劳作的状态来看,齐白石根本不懂农夫应该怎样耕地,《耕牛图》中农夫耕地时犁耙是悬在水上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犁耙应该沉入水下。       其次,耕地时农夫的双手应该扶握住犁耙两侧,可是画中的农夫把手放在了中间位置,这样根本使不上力气。       而且,齐白石还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当农夫在田间行走时,水波应该向前荡漾,可是《耕牛图》中的水波则是左右荡漾的,齐白石的三点错误被很多画手指责。       那他们的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呢?一个从事农业工作几十年的农夫替齐白石的画作做出了解释。       据他所说,南方水乡的农民在水中耕地时,会先把水放出一部分,也就是说田中的水其实是很少的,水量少自然就不会有倒影一说。       也就不会有什么水波荡漾的场面,齐白石画中的“水波”应该是田中的田埂,老黄牛的走向和田埂的方向保持一致,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而且水田里的泥土也绝非旱田那样坚硬,被水泡过的泥土非常松软,在耕地时黄牛走在前面起到了动力作用,农夫要做的就是控制黄牛和犁耙前进的方向,不需要双手紧握两侧。       有了专业人士的意见,这场风波才的得以平息,然而通过这场风波,郭秀仪却悟出了一个道理。       越是成功的人就越会引来其他人的侧目,绝大多数人的目光中都带有审视的味道,他们企图从成功者身上找出破绽,然后再踩上一脚说:“也不过如此。”       人性使然,但是郭秀仪从未觉得自己能超越齐白石,她甚至从没有想象过自己的画能被拍卖出几十万的高价,对于她来说,画画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修什么身?养什么性?修不争之心,养淡然之性。       师从齐白石以来,齐老先生的为人一直影响着郭秀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郭秀仪学到了多少技巧并不重要,她认为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开阔了才最难得。       即使她淡淡几笔把本来恬淡幽静的画面变得“廉价”,即使很多人为之扼腕叹息,但是郭秀仪却不后悔,她用淡然一笑来化解问题。       当人们把她和齐白石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她也一直保持着一颗谦虚求学的心,面对别人提出的种种质疑她也从未反驳狡辩。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于她而言,价格的贵贱不重要,她心中始终谨记一点:人生是一段路程,更是学习的过程,能够从容的面对批评和不解才是活得通透的人。       更何况,在社会上沉浮多年,她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什么,如果她的画卖出了高价她反而还会不安。       因为她从始至终都明白,齐白石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她六年的时光就能达到齐白石的水平,那么又何谈公平呢?       想想齐白石从小生在农村,连饭都吃不起,甚至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爱好学起了木匠,郭秀仪就万分惭愧。       她和齐白石学习到的东西都是齐白石用了无数个日夜摸索出来的,她只不过是幸运学到了精华部分,齐白石身上的精神要比齐白石的画技更值得人学习。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每个人对待艺术的看法都不一样,齐白石和郭秀仪的画无关好坏,但他们身上的谦卑,努力却是那样的吸引人。       艺术值千金,但是大师的风骨是无价的,不管是764万也好,63万也罢,价钱只能是他们付出心血的价格,却不是他们灵魂的价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